图:《射鵰英雄传》英译本译者郝玉青(左) (中央社)
《射鵰英雄传》英译本译者、80後瑞典姑娘郝玉青在《射鵰》首卷导言中写道,「许多人都认为,金庸的世界对英语读者而言太过异国、太中国,不可能翻译」,但她认为,若不把金庸的作品翻译出来,才是最大的损失。她深知金大侠的地位,因此「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在翻译。
郝玉青先後在英国牛津大学中文专业、台湾师范大学语言中心学习深造,後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读中国文学和历史。在台湾留学期间,好友推荐她读金庸。郝玉青接触的第一本作品是《鹿鼎记》,让她爱不释手。
郝玉青很早开始翻译中国文学,而金庸笔下的江湖武侠世界的快意恩仇,是她迄今为止最难的一次挑战。《射鵰》首卷前後花了六年时间才付梓。郝玉青表示,她的翻译不追求「字字对应」的准确,而是更注重通顺易懂,希望达到「就像金庸在和读者用英文讲话」的效果,「最糟糕的是你把每个字都翻译准确了,但译作读起来却毫无生趣可言,这就完全丧失了文学翻译的意义。」
就书名对「鵰」的译法上,郝玉青用了西方人熟悉的「Condor」(秃鹫),而非「Eagle」(鹰)。郝玉青在书中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诠释招式,如九阴白骨爪就译作「Nine Yin Skeleton Claw」。至於角色,郝玉青部分选择音译,部分选择意译,例如「郭靖」直接用拼音「Guo Jing」,「梅超风」和「陈玄风」成了「Cyclone Mei」和「Hurricane Chen」。
翻译《射鵰》时,郝玉青还有另一个夥伴,香港长大、毕业於伦敦大学艺术史系的80後广州女孩张菁。後者负责《射鵰》第二卷的翻译,明年1月出版。为了更好地翻译招式,张菁报了太极班。在她看来,金式「专有名词」不是最困难的,最头疼的是让外国人领悟到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华发网根据中央社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