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读书人常说「斗室天地宽」。现今我们鉴别古器(尤其是佩件)和蜜蜡珠子时,不妨凑上一句:「小孔乾坤大。」大家不应仅凭小孔作为鉴证的唯一依据,因为小孔的打法同样可以仿古伪造;但细察明辨及用心比较,不失为重要线索之一,其中亦大有学问。
例如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一些管珠,有「对钻孔」,用作贯穿。那时工具简陋,大多用以手转动的管状钻,技巧特徵是两面对钻至打通为止。红山文化至殷商佩玉,亦多见用桯钻、或兼用管钻;钻成的「对打」小孔,其形皆外大内小,即孔口较大,像漏斗形逐渐向内收窄,造成的孔道绝非平直规整的滑净,亦不会外内口径大小相同,因为不是用近代电动机械钻成。近人称这种打孔法为「马蹄眼」。古代管钻属空心,常常留有原始工具造成的自然螺旋纹、或台阶形的痕迹,难以作伪;古桯钻呈小棍状,钻出的孔必然上口大、下口小,孔底皆为尖细斜坡形。
这一方面,古蜜蜡珠子和高古玉佩也甚类似。真旧珠子用人手操作的简陋工具钻成,辄使孔道显得歪斜不均,不够垂直,亦不够规整;加上蜜蜡坚硬度远不及玉,工具力度不足,钻技又欠准绳,难免每颗珠子孔道歪斜角度各不同,甚至有些微磨损、或细微网状裂绺。十八世纪以前的蜜蜡珠子,不少仍采用两边对打方法,避免蜜蜡爆裂;有些一边孔口明显较大,另一边小许多,而孔道皆呈漏斗形或喇叭形。近代有奸商精心仿古,伪造这种古老打孔法,但不是用手拉动的旧式螺旋转子,故无留下螺旋纹於孔道四壁;孔口与孔道俱无天然经久氧化的痕迹。我们在十倍放大镜下,可一目了然,而且可察觉孔道无日久产生的珠网般细裂纹,更不会有如「爆花」的极微小光点。
有一些珍罕蜜蜡珠子,像附图左方者为非洲带蓝的金丝绿蜜蜡(含硫化物及黄铁矿等),因质较坚硬,故钻孔时要加高热,以致孔周变红。右方的摩洛哥绿蜜蜡则较易钻孔,孔口则无磨损,乃用近代工具钻成。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