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珠澳大桥工程是中国人的骄傲,不仅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也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港珠澳大桥通车,既大大缩短了粤港澳三地的交通时间,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奠定了互联互通的扎实基础。有人说,桥梁对湾区的形成和塑造极其重要,因为无论是纽约湾、三藩市湾,还是东京湾,无一不是以桥梁相连接的。
港珠澳大桥开通後首月现「抢客潮」,澳门外港码头及氹仔码头客流量较去年同期急跌20%。这说明大桥已经成为三地市民的一个重要交通选择。
如同接入内地高铁网络的高铁香港段,港珠澳大桥在规划、建设中就难免受到各种指责或抹黑。但是,高铁香港段开通後,营运状况良好,两地乘客搭乘高铁来往内地与香港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再加上「一地两检」所提供的迅速通关之便利,足以回击任何对高铁的负面评论。相反,港珠澳大桥开通至今已经三个多月,不少问题已经显露出来,迫切需要三地密切沟通,协商解决有关问题,确保大桥物尽其用。
「人多车少」未能桥尽其用
港珠澳大桥目前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人多车少」、大桥车辆使用率低的问题。诚如有澳门政协委员指出:港珠澳大桥单日人流不断增加,至今已上升到10万人次左右,但车流通行情况一直不理想,日均车次仅为3100辆左右。实际通行车次相比此前预计的9200至14000辆,存在显着差距。在通行车辆中,穿梭及过境巴士超过六成,私家车及出租车只占三成多。
「人多车少」现象至少说明了几个问题:
第一,三地市民使用大桥的热情是高涨的,同时内地市民来香港旅游和购物,也带动了本地经济增长。但这些都需要有充足的交通工具作为保障,否则会打击市民使用大桥的积极性,令他们转而使用其他进出香港的通道。
第二,政府批准的穿梭巴士、直通巴士虽然占通行车辆六成以上,但仍然是杯水车薪,未能解决实际问题。据报道:港珠澳大桥的穿梭过境金巴供不应求,甚至需要借用旅游巴疏导人潮。跨境巴士「港澳一号」董事锺伟棠曾经向媒体表示,虽然过境的旅客多,但他们却未能受惠,皆因他早前已向运输署申请,将「港澳一号」的班次,由38架增加多一倍至78架,不知政府如何回应。如果政府还没有回应,原因是什麽呢?
第三,私家车甚少可见,主因是私家车申请许可证的手续复杂,导致人们使用的意欲大大下降。其实三地可以共同研究,如何简化申请程序,例如保险问题,以提升私家车的使用率,大桥和设立在各口岸的停车场也可以充分利用。
目前,围绕如何提高港珠澳大桥的使用率,已经有不少建议,值得相关部门逐一考虑并作出决定。
首先,面对单日十万人次的大桥使用量,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增加接驳巴士数量。据报道,目前执行港珠澳大桥珠港、港澳往来的接驳车营运公司可用车辆只有138辆,运力与快速增长的旅客需求极不匹配。研究如何既增加巴士数量,又不会造成港澳交通压力已经迫在眉睫。
香港私家车往来港澳(市内)的常规配额过少。目前供香港私家车申请的常规配额共300个,分为公司配额及个人配额两类,每类配额为150个。在此情况下,可否考虑在不增加配额的情况下,允许两地牌车上桥?考虑到港澳地域狭小,交通设施无法承受车辆增长的压力,前期可采取允许这类车辆使用大桥只到达口岸而不入境的办法。
有关人士建议,给予已进入香港的澳门三地牌车辆,可在香港任一个与内地接壤的口岸离境进入内地,从而改变这些车辆只能返回澳门绕道中山、东莞等地才能到达大桥东面城市。
更有人建议采取特事特办方式,对只需使用大桥而不进入目的地城市的三地车辆,给予办理一次上桥手续,让公众享受大桥开通带来的红利,解决对大桥日益增长需要的诉求。
「可加可减」调整车辆数量
目前大桥上货柜车的使用率占不到百分之一,有货运界表示由於珠海口岸缺乏报关公司协助,令业界对港珠澳大桥却步。政府应该立即协调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提升货柜车上桥的数量。
未来,大桥还应该在安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增加大桥观光项目,吸引更多游客上桥。此外,香港方面可以考虑鼓励港铁兴建港珠澳大桥站,令旅客更容易前往香港大楼,避免出现巴士不足的问题,降低旅客使用港珠澳大桥的意欲。
总之,三地应该对跨境巴士、穿梭巴士、跨境出租车、货运车辆、跨境私家车等的配额实行「可加可减」机制,灵活控制大桥车辆的使用数量,这样才能真正令大桥物尽其用。
港珠澳大桥是大湾区建设的大动脉,需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大桥的作用。既要兼顾大桥使用的安全问题,也要尽快推出增加大桥使用率的措施。三地政府应该及时沟通和会诊,尽快拿出解决方案。
【撰稿人:全国港澳研讨会理事、香港湖北社团总会顾问 顾敏康 】(图文整理:华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