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士世界经济论坛近期发表《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报告指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被视为新的区域和全球主义的“双赢”。
该报告指出,冷战结束后,欧洲学者曾以南斯拉夫战争为例评论称,当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普世价值”来推动扩张时,这些战争成了“坏榜样”,而事实上其并未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和安全利益造成直接影响。
报告还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没有改变的是,很多国家仍然用所谓的规则来掩饰其权力和影响力的野心,以使扩张合法化。唯一不同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跨大西洋核心国家”是最初使用这一手段的,而今天,其他国家也在使用同样的方法。这加剧了“跨大西洋核心国家”拒绝接受全球秩序变化的倾向。
报告称,另一方面,中国更愿意通过合作和在全球主义视野下的双赢方式,来提升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其“一带一路”倡议被视为新的区域和全球主义的双赢。
报告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对作为主要贸易路线的全球公共领域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还提供了一条新的投资道路(不仅仅是贸易路线),并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其他新机构共同发展。
瑞士联邦经济教育和研究部部长、瑞士联邦委员、前瑞士联邦主席约翰•施奈德-阿曼在对中国的访问时探讨了“一带一路”和合作机遇。瑞士企业在各个领域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可以将这些知识充分融入“一带一路”相关项目。瑞士认为“一带一路”是规模比巴拿马运河更大的宏大工程,希望能够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与中国开展合作,瑞士企业也希望参与这一框架下的项目和建设。
约翰•施奈德-阿曼表示,瑞士是一个注重创新的小国家,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19名,瑞士未来的发展面临着包括数字化在内的众多挑战,希望与中国在这些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应对。“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987年,访问了香港和上海,跟那时候相比,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欧在各个领域都变得十分强大,瑞士希望向中国人学习。”
瑞士小国家、大世界的特质决定了它是“一带一路”的天然门户,“一带一路”走进了瑞士,就意味着打开了通往新型全球化之门。在中国的对外关系格局中,瑞士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与瑞士在1950年就建交了,一直是中国在欧洲的重要伙伴,也是最早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签订自贸协议的欧洲国家之一。“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倡议,与瑞士的中立但不孤立的政策从理念、内涵和气质上是完全契合的,瑞士从一开始就欢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投资上,瑞士十分积极,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始成员国,而且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最重要的前沿基地,以人民币离岸业务和本币结算为代表,瑞士的金融业与中国的金融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些条件都为“一带一路”创造了便捷的条件。
除了金融领域之外,瑞士在创新领域还与中国有着很大的潜力。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中国快速从世界创新成果的学习者摇身转变成为全球创新的引领者,甚至被西方媒体称为“世界公认的创新领袖”。而瑞士,作为“科技创新之国”,创新能力多年来一直排名世界第一,中瑞双方签署高水平创新合作平台谅解备忘录,“把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同瑞士的创新优势相结合”,“中国制造2025”同“瑞士工业4.0”对接,正在将创新合作落到实处,加强在数字化、智能制造、产能等方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尤其是瑞士在智能制造、金融保险、节能环保、电力、能源、食品、医药等领域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成为中国改革新征途上的创新战略伙伴。
总之,瑞士虽然国家不大,但瑞士的金融实力和创新优势与中国广阔的市场潜力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在“一带一路”的框架内,中国与瑞士只要确立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共享资源和机会,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根据 新华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