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48|回复: 0

 新界──被忽略的主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 08: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2新界──被忽略的主角.jpg

  图:一九六○年代的新界大埔墟 网络图片

  「新界原居民在特殊的境遇下,在近一千年间,保存了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直至现在。」香港新界乡议局议员、亚洲华文作家协会香港分会会长、国际笔会香港中国笔会会长廖书兰与大公报记者谈起其新书《被忽略的主角——新界乡议局发展及其中华民族文化承传》时如是说。作为旅居台湾的女作家,她因丈夫的缘故嫁入新界,旋即被当地的风俗文化深深吸引。自二○○八年起,她用十年时间着成一书,还新界这位被忽略「主角」之真貌。

  「我们一家原为江苏人,後举家辗转迁往台湾,成了宛如浮萍一般的异乡人。结婚後,我在新界找到了『根』,在整理夫家庞大的家族谱系时,我不仅看到了历史的痕迹,更从中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此弥补了我先前漂泊的情怀缺失。」廖书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来到新界村落,这里的民间风俗,乃至自然风味都深深打动了她。

  新界保留传统文化形态

  有人说,香港是「借来的时间,借来的空间」,廖书兰认为新界并非如此:「新界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机遇,以本地文化(华南农村社会)呈现方式,极为难得地保存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形态,亦因此保留了很多如今已差不多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太平清醮、飘色巡游、家庙祠堂、添灯等。

  廖书兰喜欢同新界的老人交谈,听他们讲讲过去的事情,老人家口中的故事就是一段历史往事。或许在很多人眼中,新界意味着守旧和保守,但在她的眼中,传统习俗无不令其感到新界居民对於传统家族文化的重视,证明新界原居民与中华民族有无法分割的血脉亲情。

  比如她在新书中写道:「大部分新界地域仍保留扫墓後食山头之俗,後因环境卫生问题,该风俗大多已舍弃不行,惟屏山邓族至今仍保留山头习俗,扫墓後在现场烹煮、打盆及进食。」人都说,细微处见功夫,廖书兰平日不单以新界乡议局议员的身份为新界事务献言献策,为力求新书的广泛性、严谨性、客观性,更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到新界各地田野考察,翻查大量新界乡议局档案、文献典籍、大量掌握档案和资料,为的是「倘若只有七分证据,就不要讲八分话。」

  《被忽略的主角——新界乡议局发展及其中华民族文化承传》立足於宏观历史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角,以新界乡议局与新界地方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总共分为四个章节,首先从新界乡议局与新界地方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地域背景予以绍述,由此顺序考述新界乡议局的设立、发展及社会功能,同时亦对新界地方文化的种类——山歌、竹枝词等文学创作、戏曲文化、建筑文化、家族文化、宗教文化及其他民俗文化,加以梳理和特色阐述。最後一章为全面阐述新界乡议局与新界地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虽然新界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成为一个被忽略的存在,但就其历史意义而言,新界是福地中的福地,新界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令其可以妥善而完整地承传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块带有浓厚中华民族传统氏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国传统的乡民社会典范。」她希望这本十八万字、二百多张图片的着作,能够让今天的读者乃至後人重新认识新界、正视其价值所在。

  历史印迹体现古人智慧

  整个创作过程虽然辛苦,却亦充满十足乐趣。专访当日,她就开心地向记者讲起一件趣事,廖书兰曾在乡委会办事处查找资料时看到墙上有一张一九七六年西贡坑口乡事委员会就职典礼的照片,随之她收在书中,该书编辑出版前问她:何以照片中有一个黑种人?「我原本以为这是一个被晒黑的蜑家人,但後来问了那个年代的老人,原来他真的是一位混血黑人,是原居民去非洲时,与一个当地女子所生的後代。」

  书中刊登不少地方风俗的照片,比如大埔林村的太平清醮,所需人力物力庞大,但参与者清一色皆为男性,言及此,廖书兰认为,男性参加祭祀等社会事务的背後并非性别的不平等,而是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前人确实如此,只是这一习惯被保留承传至今。

  此外,她认为新界的不少地方都有历史的印迹,充满古人智慧:「譬如粉岭龙跃头邓族围村,作为一个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都市人,踏进这处近七百年至今仍有原居民居住的古建筑群,心中真是感动莫名。类似地方在新界俯拾即是,而位於上水松柏塱村的江夏世居的客家围村,每一处房屋墙壁上都设有鱼口去水位,不论下多大雨,都不会淹水,充分彰显中国古代建筑智慧。」

  「这些历史建筑亦面临保育问题,例如书中有提及建於清朝嘉庆年间的泰亨祠堂村善庆书室。」廖书兰说,「这类珍贵的历史建筑,屹立在风雨中,砖瓦一遍又一遍承受自然界的风化,应被好好珍视。不过好在近年香港政府愈发重视保育问题,更将本地传统文化民俗列入本地非物质文化清单,再加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未来前景可期。」

  【来源:大公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3-28 08: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