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一项伟大创举。“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的有关当今世界共同发展的一个重大倡议,该倡议提出以来,很快在国际社会引起积极反响,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国际大合作之中。当今世界正处于重要政治经济转型期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世界各国各方都在探索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解决途径,各种方案和举措在竞争和比较中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一带一路”丰富了国际经济合作理念和多边主义内涵,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案和途径。
1.世界需要一个新的共同发展平台
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公平均衡分享,这些问题既关乎各国内部,也是新型国际关系建设面对的重要问题。在世界发展领域,曾出现多种具有一定影响的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影响范围有大有小,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深刻的经验教训。殖民地模式将自己的发展建立在损害和牺牲他国合法权益的基础上,造成了严重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后果,给世界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的教训。战后,随着殖民地半殖民地体系的瓦解,一大批新兴独立国家站了起来,国际关系民主化得到很大的进步,但是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世界存在明显的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分野,发达国家经济集团掌握着国际金融、贸易、规则的制定权和解释权。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努力拓展海外市场,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图为工人在工厂内检查拖拉机外壳。新华社发
人们注意到,在战后世界发展史上,能够真正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国家几乎屈指可数,这固然有各方面因素,但是国际经济秩序的结构性和条件性限制无疑是一个重要外部原因。如果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一直发展得很好,而大多数国家一直处于贫困落后状态,说明世界发展体系一定出了问题。这并不是说世界上发展得好的国家一定就是得之不义的,更不是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不发展问题完全归咎于发展得好的国家,而是说,从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来讲,世界各国需要共同创造一个均衡、持续、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或地区政治经济体系。战后至今的世界发展史上,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教训,就是有的国家将自己的发展模式,强行输出到一些新兴独立国家,损害了这些国家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有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经验不足,盲目复制和移植外来发展模式,在发展问题上出现曲折和挫折。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发展领域还出现一个新现象,就是发展问题不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同样面临再发展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更加凸显出发展议题不再是孤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关系到各国各方的共同问题。
总之,世界上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的那样,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世界需要一个新的共同发展平台,为21世纪的国际关系增添新的动力。“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2.“一带一路”共同发展平台的大智慧
作为世界上一个新的共同发展平台,“一带一路”在“立”不在“破”,其并不是要去否定或取代世界上已有的一些发展倡议和方案,而是通过提出新的可行计划和方案,引领和促进国际关系的均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一带一路”倡议努力同主要国家和地区已有的地区合作机制保持合作对话关系,同既有的发展型国际组织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是“一带一路”同历史上阵营政治下以对抗为目标的集团化经济合作和发展机制的不同之处。国际上一些以阵营政治和势力范围思维解读“一带一路”的观点,恰恰没有看到“一带一路”与既有合作机制并行共生的特点。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迅速获得广泛国际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一带一路”又不是对国际上既有发展倡议的简单跟从和附和,其体现了中国这样一个新型大国对世界前途的理解和思考。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这是由中国对国际关系的历史和逻辑的深刻理解所决定的。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重视交流的民族,中国一直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一起把和平发展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动之中;实际上,中国发展道路在世界上的独特意义之一,就是像中国如此规模的大国,走出了一条通过内部改革创新而不是对外侵略殖民的新型发展道路,为那些想要加快发展同时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参考。从逻辑上来说,世界上之所以存在发展赤字难题,同旧国际关系延续的零和对抗、势力范围、强权政治、排他独占等思维和实践有关,从而使得国际关系一直如丸之走盘,不能升级到一个有利于更多国家及其人民共同发展的体系之中。一个新的国际关系,不应该将个别国家的发展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发展的基础上,也不能将自身发展建立在牺牲他人权益的前提下。因此,“一带一路”是要避免过去一些体系的弊端,努力创造一个均衡、持续、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体系,推动一种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
愚者求异,智者求同,仁者求通。“一带一路”作为一个更大区域范围的国际合作倡议,并不像一体化理论指示的那样,形成一个逐级发展的政治共同体。“一带一路”理论基础显然不是人们熟悉的一体化理论,代表的是区域合作与发展的互联互通理论,通过发展阶段不同、政治制度各异国家的联通,释放新的发展活力。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
3.“一带一路”是一个发展知识交流互鉴的舞台
“一带一路”还是一个发展知识相互学习、交流互鉴的平台。“一带一路”沿线本身就是多样多彩文明融汇的地方。在文明交流对话中,分享彼此发展经验方面的知识,也是“一带一路”合作的一个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各国各民族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公平均衡分享这些问题上,既有可资参考的经验,也有引为镜鉴的教训。从国家治理到地区治理,从发展道路到发展方式,各国各政党亟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发展道路问题上,各国应该相互尊重,不应该将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他人,同时,也要秉持开放态度,积极学习借鉴他国在发展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并不是输出中国的发展道路,而是倡导各国在发展和治理的各个方面,进行广泛的对话和交流,这也是当代国际关系合作的一个新领域。中国在自身发展历程中,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对其予以理论化系统化,从而形成中国在发展方面的知识体系,以更好地在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流和分享。
中国发展道路的知识体系,对世界发展不乏启示意义。就发展道路知识体系的比较而言,建立在对外侵略扩张道路基础上的发展知识体系,不应该也不能成为后来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模仿对象,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前半叶,有的国家将此道路作为学习的对象,参与到扩张和瓜分他国的阵营中,给其他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有的发展道路知识体系,在世界上推广以后强化和巩固了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格局,这种知识体系一直饱受诟病和批评;还有的发展道路的知识体系,学习和借鉴者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以内部改革创新同时与外部世界保持合作而探索出来的发展道路,其所蕴含的知识和经验,对世界上大部分想要发展同时又要维护自身独立、实现发展同时不以损害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增进自身发展同时努力与他国一起共同发展的国家,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这也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给世界共同发展带来的重要启示所在。
随着时间的脚步进入2019年,“一带一路”建设也迎来了第六个年头。站在新的起点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将如何向纵深推进?对于将在年内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又有哪些展望?针对这些热点问题,解放军报记者对有关专家进行了采访。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5年,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受访专家纷纷表示,未来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薛力指出,经过5年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初见成效,从全球视野系统总结5年来的工作,分领域、分部门、分层次对5年来的建设成果进行整体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下一步的工作方案,对下一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如果把过去5年看成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理念宣传,第二阶段将主要是探索共商共建的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说,“第一阶段‘一带一路’建设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未来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展。比如说,我们修建一条铁路,铁轨铺设完成不是目的,我们要发挥铁路运输线的作用,实现两国商贸流通。”
李向阳进一步指出,在第一阶段,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主要靠政府主导推动,参与的企业也以国企特别是央企为主体。进入第二阶段,政府要变主导为引导,让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另外仅仅依靠国企也是不够的,大量的民营企业也要参与进来。此外,还应努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以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可持续发展。
还是以铁路为例,李向阳解释说,修建一条铁路本身对机制化建设没什么要求,但铁路开通后,物流规则就必然要提上议事日程,尤其是跨国物流。“这些适应国际合作的机制化建设,有利于‘一带一路’与外方倡议和发展战略对接,也有助于消除外界的误解和质疑。”
经过5年的发展,“一带一路”理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但仍有一些误解和质疑存在。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表示,首先还是要在原则和理念上统一共识,“一带一路”通过共商共建实现共同繁荣,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所谓“产能转移论”和“中国威胁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薛力也表示,下一步应该在国际、地区和双边等多个层面,通过立法程序推动相关项目的落实,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
继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作用
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
李向阳指出,习主席在多个场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了深刻阐述,对话协商、共商共建、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与这些理念是一致的。而且,从定位来看,习主席明确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这表明共建“一带一路”超越了简单的经济合作,而是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目的是促进参与国共同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提出,但目标是实现利益共享,一些东道国获得的利益甚至要大于中国。”薛力表示,在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对东道国的尊重,应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让东道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最终实现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刘英看来,共建“一带一路”是为了实现合作共赢,可以看作是一种新型全球化的举措,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刘英表示,过去5年的“一带一路”建设主要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领域,可以说是“硬联通”,未来我们要更多地聚焦“软联通”,比如标准对接、民心工程等等,还要在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下功夫。“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共建‘一带一路’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智库、媒体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刘英说。
国际社会对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充满期待
作为2019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之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成为共建“一带一路”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如何进一步凝聚共识,推进项目落地、政策对接和机制建设,国际社会充满期待。
李向阳对第二届高峰论坛有三个层面的展望:首先是理念共识将进一步深化,排除误解和杂音在更深层次上达成共识;其次是路径探索将进一步丰富,随着“一带一路”合作不断深化,进入新时期,各方将在尊重东道国国情和诉求的基础上,探索更加多元的合作路径;最后,成效感知将更加明显,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一些沿线国家的民众纷纷感受到了实际利益,这将促进其他国家由理念的支持转向行动的参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更大发展。
刘英表示,第二届高峰论坛对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同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可以说在理念层面达成了共识,第二届论坛可能会更多地聚焦行动层面,以推动与相关国家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以更高标准共建“一带一路”。
根据 中国新闻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