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残破的校园却能令年轻人重新投入生活
将真人真事搬上戏剧舞台,表面上看似容易,实际上难度更大。如何将真实人物或事件转化成具观赏效果的表演,既让熟悉该题材的观众细心欣赏和感受,亦可让其他不太熟悉该事件的观众,以全新角度认识或作出评议。怎样能够赋予具艺术尺度的平衡处理,对编剧和导演都甚考功夫。
iStage剧团获基督教正生会/正生书院授权演出《正是这样的生活》,犹如一次宗教仪式的见证,平实而真挚的表演手法,让观众看到香港教育界真实存在的一处乌托邦,令学界、家长及年轻人都感受至深。
编剧笔法 简洁明确
编剧刘浩翔没有再花太多笔墨描述书院的特别背景。故事开始之时,一批家长将子女送到远离市区,位於偏远小岛的书院。校长(冼振东饰)对新来的学生明言,他们一生人只会入读书院一次,而且「要留要走,自己决定。」编剧简洁的笔法足以勾勒出书院的独特背景,以及校长的教育作风。接着下来,程学蓝(郑至芝饰)原本到来申请担任老师,却被校长要求先担任义工,不仅藉此了解书院的实际情况,也令学蓝考虑自己的真正追求目标。由是,学蓝成为引领观众深入透视书院的视点,让观众进一步理解书院和校长是否如传媒所述般高尚。
全剧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但今昔时空隐隐约约地穿梭并行。学蓝一直观察书院的运作情况,以及校长的处事手法,再加上其他老师(剧中称为同工)、义工、家长、渡轮船长的插叙,观众可看到书院对待需要从新开始学习生活的学生的特别需要。明显地,编剧做了不少资料搜集工作,透过故事细节展现书院的独特之处,例如校长教导学生以火烧大石,由此而消退本已残破失修校园的障碍,更重要是让学生体会如何消除人生的路障。校长要求学生每日进行各式各样的体力劳动,实际是要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亦颇有禅宗的体验生活意味。
导演处理 实而不华
在真实事件和人物之外,编剧亦建构了学蓝作为外来者所带出的悬疑气氛。学蓝一直质疑校长的处事手法,明显地处处作出挑衅,因而衍生了几段二人对教育目标和方法的辩论。往後下来,剧本的重心转移至学蓝探究书院实况的真正目的,因而揭发了学蓝及其家人多年前对书院的搬迁事件曾经产生的抗拒态度。故事发展至此,已不单纯是有关一间书院或一位校长的教育方针,而是反映出整体社会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不同意见的立场。
在我看来,剧本的真实性毋庸置疑,书院的既有人物和情节都能打动观众心灵。至於学蓝的外来者角度,若能再增添少许笔墨,阐释当年她与家人如何被书院的搬迁事件而引起巨大压力,那麽编剧构想的评议角度,应可增加较多理性思辨空间。
刘浩翔与张志敏携手担任联合导演,对剧情和气氛的处理能做到哀而不滥,感而不悲,实而不华。上环文娱中心剧院的舞台虽然只有一个硬景,但中央的空间可灵活演变成书院的环境,又可转化成充满聚散的码头。除了校长和学蓝,其他几位饰演家长和同工的专业演员,都有恰如其分的表现。全剧更出色的是多位饰演学生的演员,男演员能够表现年轻人的狂躁不羁,女演员可以展示难敌诱惑的懦弱。导演安排几位学生的自我独白,虽然只是安静地坐着说话,背後站着另外几位学生作陪衬,但是平静的场面反而能够表现学生内心的澎湃感受。另外,剧中好几个学生分享场面,导演都能让现场观众一起融入剧中的情境,展示一份无分你我,世界大同的感观。
【来源:大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