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83|回复: 0

从《香港文学》看香港文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4 01: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1從《香港文學》看香港文學.jpg

  图:锺玲(左二)担任「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决审委员会主席

  《香港文学》不但联合香港各派作家,同时也汇聚世界各地华文作家。《香港文学》的一个与众不同的重要定位,就是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中心。

  1999年,刘以鬯在「香港文学国际研讨会」上发言,题为《编香港文学的甘苦》。他明确指出:「办《香港文学》有两个宗旨:(一)提高香港文学的水平;(二)将各地华文文学当作有机的整体来推动。」刘以鬯提到,有人对《香港文学》刊登香港以外的作品不解,他解释说:香港与海外有密切的联系,难以切割,他引用自己在《香港文学》1989年第1期「编後记」中的话解释说:「香港作家的流动性很高。目前居住在台湾高雄的余光中;居住在英国的桑简流;居住在加拿大的卢因、梁丽芳、陈中禧;居住在美国的陈若曦、叶维廉、柯振中;居住在法国的郭恩慈、黎翠华;居住在菲律宾的文志;居住在巴西的刘同缜;居住在新加坡的力匡;居住在上海的柯灵;居住在北京的黄秋耘等,过去都曾在香港做过文艺工作,为繁荣香港文学作出了贡献。《香港文学》刊登这些作家的作品,可以加深读者对香港文学的认识,是优点,不是缺点。」〔刘以鬯《编香港文学的甘苦》,《活泼纷繁的香港文学——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12-913页。〕令刘以鬯欣慰的是,散居海外的香港作家不但自己写作,还在海外组织华文学会,为世界华文文学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一年前(1998)的另一次香港文学研讨会上,刘以鬯做了题为《香港文学在当代华文文学的位置》的发言,他指出:「举例来说,卢因、梁丽芳、陈浩泉等移居加拿大後组织『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林湄移居荷兰後组织『荷、比、卢华人写作协会』,姚拓移居马来西亚任《学生周报》、《蕉风》主编,魏中天移居美国後任『美国旧金山中美文化交流协会』顾问,黄河浪移居夏威夷後任『夏威夷华文作家协会』理事会主席……」。〔刘以鬯《香港文学在当代华文文学的位置》,《腾飞岁月——1949年以来的香港文学》,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腾飞岁月」编委会出版2008年12月第1版,第2页。〕

  香港与海外的关系,是天然形成的。五十年代以来,内地和台湾都较为封闭,唯香港是开放地区,衔接各方。香港的刊物从一开始起,就并不局限於香港之内,其流动性有时候出乎我们的想像。我们熟知的一个例子,就是《中国学生周报》。《中国学生周报》鼎盛时,既有香港版,又有星马版、印尼版和缅甸版,印数也都相当可观。

  《华侨文艺》创刊於1962年6月,「《华侨文艺》的作者,大多以海外的为主。如星洲的黄崖、美国的李金发、台湾的墨人、覃子豪、管管、王平陵、谢冰莹,澳门的方羊等,都是长期支持这个刊物的作家。此外,由於编者与台湾蓝星诗社的创办人覃子豪深交,故此蓝星诸人大力供稿,每期均有作品发表。」在销售方面,据主编丁平说:「我们这个刊物,每期印三千本,南洋方面销去二千本,是主要的出路。」〔许定铭《从〈华侨文艺〉到〈文艺〉》,《香港文学》1986年第1期。〕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香港的《文坛》。《文坛》由李金发於1940年在广东曲江创办,1950年3月在香港复刊,由卢森主编,《文坛》一直到办到1974年才停刊,一共办了346期,是香港时间最长的文艺刊物之一。1954年1月《文坛》第106期刊出了一份订户统计资料,《文坛》的订户数字如下:美国:150;加拿大:150;非洲:100;欧洲:50;澳洲:50;毛厘士:100;马达加斯加:50;东南亚(不包括马来西亚):100;马来西亚:100;菲律宾:50;南美及各岛:100;港九及澳门:100;其他:20。从订阅数字看,美国、加拿大、东南亚、非洲、南美都是其重要订户,而香港自身,加上澳门,订阅数字只和马来西亚相同,东南亚整个数字,数量远远超过港澳。

  刘以鬯从一开始起,就利用了香港这一特殊优势,他没有将《香港文学》局限於香港之内,而是以香港作家为经,延展到整个世界华文文学。在《香港文学》目录上,作家前面往往在括号内冠以国籍,从目录看,来自於世界各地的作家特别多,甚至超过了香港本地作家。2000年陶然主编以後,取消了以括号注明国籍和地区的做法,本土年轻作家数量增加,不过华文作家仍然很受重视,陶然所编的国别华文作家专辑比以前反而更多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前面冠於外国国籍的作家,其实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香港作家,而一些没有括号的作家如施叔青等,其实是反而是外地来的。

  香港与台湾的关系最为密切。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运动,是港台两地密切合作的结果。从《文艺新潮》到《好望角》,都有大量的台湾作家在上面发表作品。与此同时,叶维廉、戴天、王无邪、王敬羲、温健骝等人到台湾留学,参与了台湾的现代主义运动。李英豪身在香港,其评论对象却是台湾诗人,着作也在台湾风行。《中国学生周报》在1965年之前,也主要以发表台湾作家作品为主。1967年,台湾林海音创办的《纯文学》,更是创刊了香港版,由从台回港的王敬羲负责。《香港文学》创刊後,刊登过大量的台湾作家作品,发表过林海音、陈映真及白先勇等人的专辑,连载过叶石涛《台湾文学史大纲》。与香港文学史有重叠的台湾作家,有以下几位:

  施叔青(1945-)

  1979年寓居香港,1994年返回台北。施叔青初到香港,以「香港的故事」小说系列为人所知,其中《驱魔》发表於《香港文学》1986年第1期。在香港後期,施叔青撰写了《香港三部曲》,试图为香港历史画像。《香港文学》在2011年第2期组织了施叔青「专辑」,刊登了陈芳明、王德威、李瑞腾等人的评论文章。

  锺玲(1945-)

  1967年自台湾赴美,1977年定居香港,1989年返回台湾,2003年返回香港,任职浸会大学,2012年荣休後任职澳门郑裕彤书院,最後又回到了台湾。《香港文学》创刊第一期,她就发表了一篇评论《大厦的巨影——评叶娓娜的〈看星星〉小说集》,其後她又发表了不少诗歌和小说,是一个多面手,不过题材往往还停留在台湾。

  余光中(1928-2017)

  1974至1985年间来香港中文大学执教,影响了一批《诗风》派的香港诗人。由於其影响,引发了文坛关於「余派」及「沙田文学」派的争议。余光中回台湾那一年,正逢《香港文学》创刊。他回到台湾後,持续不断地为《香港文学》供稿。

  纪弦(1913-2013)

  出道於上海,在台湾成名,然而不为人所知道的是,他与香港文坛结缘已久。早在30年代中期《红豆》期间,他就以路易士之名发表了为数不少的作品。五六十年代,他人在台湾,仍然为香港的《文艺新潮》等刊物上写稿。1976年底,纪弦移民美西,还为《香港文学》撰写了不少诗歌作品。2013年9月号,《香港文学》发表了悼念纪弦的专辑。

  上面已经提到,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报刊多数在东南亚流通,香港出版的文学作品也在东南亚有很多读者,这一点有专门的统计〔潘碧华《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学对马华文学传播的影响(1949-1975)》,《活泼纷繁的香港文学—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48-762页。〕据《南洋文艺》(1961)总编谭秀牧称,「那时,香港百万人口,出版的书刊,一般都印行两三千本;百分之八十都运销南洋,余下的百分二十,几年也买不完,毫不出奇。可见当时南洋对中文书刊之需求情况。」〔谭秀牧《我与南洋文艺》,《香港文学》1986年第1期,总第13期。〕可见南洋对於香港书刊的需求之大。作家在香港与东南亚之间的往来,也很频繁。

  1952年,刘以鬯应新加坡《益世报》之邀,提任主笔兼副刊编辑,此後辗转多个报刊,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度过了5年(1952-1957),留下了《星嘉坡故事》(1957)、《蕉风椰雨》(1961)等着作。

  1956年,「友联」先後派余德宽、王健武、王兆麟、陈濯生、邱然、奚会暲等核心成员去东南亚经营《中国学生周报》和《蕉风》,後来王健武、姚拓、黄崖、古梅、黎永振、刘国坚等人也先後过去。姚拓(1922-2009)1957年2月到马来西亚,任《周报》主编,同时参与编辑《蕉风》杂志,他曾回忆他与黄思骋在马来西亚编《蕉风》的情况,「1957年,我由香港迁居马来西亚,同时也兼编《蕉风》月刊,在供稿方面,思骋兄是支持我最有力的一位。大概是在1959年或六零年,思骋兄由港南来,我主编学生周报,他主编《蕉风》,同在吉隆坡八达灵的《蕉风》现址工作。《蕉风》由他主编後,销路大增。同时,我们在金马仑、波德申、槟城、怡保等地,举办文艺座谈会、文艺野餐会等等,在推动马华文学方面,他和我都尽了一些力量。」〔金进《1950、60年代香港与马华现代文学关系之考辨—以姚拓的文学活动为中心的考察》,《香港文学》2012年第9期。〕1959年,马来西亚印务公司在吉隆坡成立,姚拓随《周报》和《蕉风》杂志都迁到吉隆坡。

  力匡1958年5月到新加坡定居,此後就再也没有回港。杨际光(1926-2001)1959年移居吉隆坡,任《虎报》副总编。《虎报》系胡文虎家族与友联合办的报纸,姚妒曾编过副刊「处女林」,黄崖曾编过文艺副刊「原野」。司马长风也在1968年去吉隆坡,碰到马来西亚种族暴乱差点回不来。徐訏也曾南下。据黄崖所述,他们觉得香港毕竟是一个殖民地,中文发展的空间不如南洋,「离开香港,是五十年代许多作家的愿望,刘以鬯等人,不是到过南洋吗?就算是徐訏,走了又来,香港的空间,毕竟太小,那个年代,南洋的华文教育最蓬勃,每个华人都懂华文,连带华文文化,甚至华文文艺,亦充满生机、希望,香港只是一个殖民地,甚至是一条胡同。」〔黄崖《最後的心路历程》,《香港文学》1992年第4期。〕

  《香港文学》创刊後,很重视发表东南亚华文文学。创刊第1期,就发表了「马来西亚作品特辑」。在《香港文学》较多发表作品的马来西亚作家有北方北、孟沙、朵拉,黎紫书等,新加坡作家有力匡、黄孟文、骆明、田流、骆明、尤金等,印尼作家有林万里,黄东平,菲律宾作家有施颖洲、柯清淡、文志等,泰国作家有黄崖、司马攻、曾心、岭南人、梦莉等。东南亚区域的专辑後来屡屡出现《香港文学》,成为亮丽的风景。

  【来源:大公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24 23: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