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10|回复: 0

《围城》的警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方鸿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23 07: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一)《围城》里的绝望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局。”

《围城》一书被我们现代人提取得仅剩一条婚姻格言,像新书腰封上醒目的大字。《围城》被读到薄至如此,却又广入人心,不知是该书的幸,亦或不幸。但我想钱钟书先生一片匠心,也定不是想用25万字告诉我们一条婚姻箴言。

《围城》中精妙诙谐的譬喻俯拾皆是,书中人赵辛楣评价主人翁方鸿渐“方先生人聪明,一切逢场作戏,可是我们这种笨蛋,把你开的玩笑都得认真”。

该书语言表面上也看似“逢场作戏”,实则隐喻着作者情感上的睥睨慈悲,他笔下的人物或窘迫难堪、粗鄙媚俗,或虚伪遮掩、蝇营狗苟,他们都生活在作者几乎是尖酸刻薄的语言讽喻中,但被如此描述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执拗自我,活得认真,恰恰是这份认真,营筑了各自的围城,才有了大时代中个人努力下的挣扎与计较,有了群体生活中个人心理的不堪与狼狈,读者读着书中各色人物,哀其不幸,恨其不争,自然想到这围城亦是自己的人生,走入一个又一个循环,难以突围。

(二)主人公方鸿渐

“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去向哪里?去接触一个不同的环境,新的人与事,可是为什么生活却总是在重复?

“正像他去年懊悔到内地,他现在懊悔听了柔嘉的话回上海,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

方鸿渐最终所发的感慨让人同情又愤恨,为什么他会走入如此无奈的境地呢?民国二三十年,出身乡绅家庭的方鸿渐读大学,受人资助出国留学,得以游历欧洲,这样难得的机会是今天许多人仍羡慕不来的。但是方鸿渐却“视学问与学历如粪土”,混迹几所不同的大学,各处的学习都草草了之,最后买了个假文凭回到国内。

巧的是,父母包办婚姻下的女方不幸去世,方鸿渐“幸运的”有了自由选择伴侣的机会,可是他却再次失去了挚爱的唐晓芙,回国后所做的每一份工作都得益于他人的安排。他自觉人生困惑,恍如被围城施了魇力。“你不讨厌,但毫无用处”是他唯一的好友对其中肯的评价。

其实这样的结局在方鸿渐留学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他国内大学读完后出国留学,自己深觉幸运,却对学问和学历极为轻视,觉得是游戏。参与其中的幸事却嗤之以鼻,这让人费解,也代表他个人对社会组织和既定规则的疏离,缺乏参与,所有事情中的“多余人”,瞧不起很多人和事,而无力做出改变。

社会的零余者是最有权力嘲笑掌有职权的人的,但是这一性格使得方鸿渐在以后的很多事情中都桎梏于一座又一座的围城,他回国后不关心国家战事,觉得那是投机的政治家才做的事情。

感情上虽心慕唐晓芙,面对苏文纨一步一步设计的倒追,又始终不敢拒绝。感情失败,去内地教书,看透了教授们勾心斗角争权夺名的较量,自己却是整个学校里最站不稳脚跟的一个,仅仅半个学期就再没有收到聘书。这就到导致了他工作认真,善良处世,却处处毫无用处,连窘迫的旅途中找寻一家旅馆的事情都办不到,一种心平气和的绝望。

(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方鸿渐

可为什么方鸿渐总是深陷这种生活的无力感中呢,他明明拥有他人羡慕的很多条件,也许因为真正难以解脱的围城是他自身深植于内心的性格与思想,我们亦然,虽然不愿意相信,但是生活中的痛苦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造成的,自我即地狱。

《围城》让人惊醒的正是,方鸿渐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当少年海阔天空言志的时光变成渺远难觅的昨日岁月,生活的林林总总扑面而来,我们也进入了方鸿渐式的围城,总希望一夜难眠辗转反侧后下定的突围决心,可以带我们逃离现在的围城,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如蛛丝缠住了你,轻盈的灵魂被生活和情感的千头万绪撕扯着,绑缚着你身体的每一根神经,你必须面对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生活。

逃出一座城后,不容你喘息,意识就会告诉你这不过是另一座城。如法国思想家所说“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看似马上就要开始了,真正的生活,但是总有一些阻碍阻挡着,有些事得先解决,有些工作还有待完成,时间貌似够用,还有一笔债务要去付清,然后生活就会开始,最后我终于明白,这些障碍,正是我的生活”。

围城是永远也无法逃离的,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游戏,只要自我和群体存在,自我的无法改变,个体与任何群体的相容度就自然也不可能改变,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像《围城》中所说“抛下一切希望罢,你们这些进来的人”。

(四)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当然不,方鸿渐式的绝望并不在于围城存在的必然,而在于他不断的逃离与认清再次重陷围城的无力让人沮丧。我们是方鸿渐,我们用围观者的角度看方鸿渐,同时也可以以围观者的角度看自己,了然人生是进入围城、不断突围、寻求进入新的围城的旅行的必然。

生活中必然的绝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先学会和这种心平气和的绝望握手,而不是深陷无力感。从无力感中解救自己,不让生活中繁重的日常诸事和具体的情感绑缚灵魂,深知人生围城的必然,但仍要反抗这必然带来的绝望,如是鲁迅《过客》式的英雄,前面是什么?前面是坟,但我仍要走。

周而复始的围城带来生活中心平气和的绝望,然后反抗,于无物之阵中战斗,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正因为反抗,慢慢才会衍生出生生不息的希望,而不是方鸿渐式的投降!

来源:搜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20 19: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