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03|回复: 0

“古树茶”打假须迎难而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31 02: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日前,“古树茶”乱象再遭媒体曝光。明明只是普通茶,却非要标注上“老班章”“冰岛古树”等名头,售价自然也要翻几番。为了尽可能规避风险,不少商家也打起了“调和”的擦边球,在现代茶园产出的台地茶中掺入一些古树茶,行话称“拼料”。

  如果将古茶树圈定为树龄100年以上的茶树,业内人士估计,云南古茶树的产量,可能只占茶叶总量的1%。老班章寨子里的古茶树一年产出也不过是50吨干毛茶,但一个茶叶小店一年就能卖出几十吨的所谓“古树茶”,其实想想也知道,满大街的“古树茶”十有八九都是冒牌货。

  商家大胆“拼料”,自信就源于“看得出来那就出鬼了”。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分得清真假古树茶这件事的难度,大抵和辨别真假五常大米、真假阳澄湖大闸蟹不相上下。而且有的时候,就算消费者心里犯嘀咕,但由于购买的茶叶是用于礼赠亲友等目的,“古树茶”的符号价值是刚需,而至于名与实是否相符,反倒排在其次了。

  正是对消费者心理的精准揣摩、超预期的利润空间诱惑以及对监管环境宽松的预判,让“古树茶”乱象不绝。从媒体调查来看,从加工、批发到零售,硬造“古树茶”似乎已经成为一条产业链。而且随着“古树茶”的概念炒作得到市场的“正向反馈”,一些人开始了对“古树茶”效应的“极致”开发,因过度采摘导致的古茶树枯死的消息时有所闻,有的甚至在茶山茶园中搞起了旅游开发。之前古茶树园里的“烧烤聚餐”就招致不少网友指责。

  “古树茶”概念对于云南茶业来说,确实是一张不错的名片,不仅有助于扩大云南茶业的知名度,而且它所蕴藏的历史感和文化味也无形中提高了普洱茶的附加值。但如果遍地古树茶茶叶店、随处售卖“老班章”,多年积攒的好感估计也会退得很快。打击假冒“古树茶”不仅是针对茶叶本身,也是针对当地的茶叶市场监管和治理。因为,一旦消费者投下“不信任票”,最终遭受重创的就不仅仅是古树茶农了,很有可能蔓延到更大的范围。

  治理“古树茶”乱象,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有关监管部门要从行业的长远利益出发,整顿市场秩序,用严密的监管将假“古树茶”挤出市场,也只有严苛执法所产生的震慑力,才能让越界“拼料”全链条上的各方打消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

  打假加保真,合力拱卫品牌,消费者才能放心。全过程、全链条的普洱茶质量追溯体系,确有上线必要。当然,这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追溯体系上线后,如何预防和应对针对防伪体系的造假,如何实现市场整体利益和茶农个人利益的双赢等,都是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现存的古茶树园多位于较为偏远、欠发达的少数民族生活区,一片叶子事关茶农生计、族群发展,从民族植物学的视角看,这片叶子还事关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传统植物学知识的传承等更为厚重的问题。治理“古树茶”乱象,这盘大棋可得下好了。
来源: 光明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5-20 22: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