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49|回复: 0

古代学校里都教授学生哪些课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3 06: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儿童的启蒙课本又称为蒙养教材。《易经》「蒙」卦有「蒙以养正」之说,故儿童初级教育称为蒙养。蒙养教材主要用于识字,同时向儿童传授自然和社会常识,进行生活常规和基本道德的教育。早期的蒙养教材有西周的《史籀篇》,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西汉的《急就篇》等。宋代以后,使用最广的蒙养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三字经》产生于宋末元初,三字一句,从谈学习的意义开始,次第介绍伦理道德、名物知识、历史兴替以及勤学典范,可以说是一篇良好的劝学诗。《百家姓》产生于北宋,四字一句,韵律规整,可作为姓氏集汇,也可用于识字。《千字文》产生于南北朝梁代,也是四字的韵句,有250句,共1000字,没有重复的字,便于识字教学,而且每句都有知识内容。此外,还有各种专题性的蒙养读物,如《小儿语》、《弟子规》、《千家诗》、《女儿经》以及各类知识《蒙求》等。古代蒙养教材注意适应儿童学习特点,多为短句诗文,琅琅上口,利用典范事例来教育。

1.jpg


西周时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居六艺之首,本是各种庆典、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制度,逐渐扩展为国家政治及社会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规范,是对贵族子弟行为举止素养的要求。「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但六艺中的乐可不是日常流行乐曲,主要是指礼仪活动中规定要演唱演奏的乐,所以习乐实际上也是习礼的内容。古人常将礼乐并称,就是这个原因。「射」指射箭,「御」指驾驶战车,当时作战方式主要是车战,战车上的甲士都是贵族子弟,所以射御是贵族子弟必须的军事素养。直到战国以后,骑兵作战取代了旧的车战,文官武将也逐渐分职,于是军事教育也就成为将士的专业教育了。「书」是书写,即识字和习字;「数」指计算。书、数属于基础文化学习,在六艺中又称小艺。汉代以后,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称为六艺。

儒家经典起源于孔子修订六经。《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汇集,儒家认为它具有抒发志向、陶冶情操的教育作用。《书》即《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集,是儒家推崇「复古」的理想社会政治事业的基本依据所在。《礼》最初指《仪礼》,包括婚、丧、祭、冠、乡、射、朝、聘等方面礼仪制度、规范。《易》即《周易》,本是卜卦推算吉凶的书,但其中阐述阴阳变化,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规律,具有深奥的哲理和思辩性。《春秋》是孔子编纂的以鲁国为主体的编年史,史家将这一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就是由此而来。该书通过特有的笔法措辞「寓褒贬」、「明善恶」,作为治国之道的历史借鉴。《乐》应当是音乐方面的经典,但是《乐》经从未见于世,所以六经实际上只有五经。另外,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和专论孝道的《孝经》,也具有儒家经典的地位。

汉武帝独尊儒学时,设立了《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官职,地方各郡国也相应设有五经文学掾的学术官职,构成以经学为主体的官方学术和教育体制。学者一般专攻一经,少数优秀学者能兼通数经。《论语》和《孝经》则是所有学者必须兼通的。后来,阐述西周官制的《周礼》和儒家解释阐发礼制及其思想原则的论文集《礼记》,也成为经典,与《仪礼》并为三礼;解释阐发《春秋》经的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也都独立成为经典;再加上《诗》、《书》、《易》,统称为九经。唐代将九经按文字篇幅多寡分为大、中、小三类,有级别不等的课程组合,学生可以选择修业。训诂经典辞义的工具书《尔雅》此时也被提升到经典地位,与九经、《论语》、《孝经》合起来共是十二经。宋代以后,孟子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一书也成为经典,使儒经总数达到十三经。

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或毛诗)》、《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孟子》和《尔雅》。

汉代独尊儒学,但经学内部并未统一,各家学者的经籍文本多有差异。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灵帝下令蔡邕用隶书写经于碑,刊立于太学门外,作为官方认定的标准经文。将文字刻在碑石上,具有便于公示、长久保存和不易篡改等优点。一时从各地前来临摹抄录者络绎不绝。三国魏正始年间(公元241—249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刊刻石经。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起,陆续完成当时全部十二经的刻石,为楷书字体,石经今保存于西安碑林。五代时的蜀国石经,是地方政府唯一刊刻的石经,也是楷书字体。印刷术广泛使用后,石经的实用价值降低,但仍是官方最权威的经籍版本,也是统治者宣扬尊经崇教的体现。北宋仁宗皇佑年间(1049—1054年),刻石经于开封府。南宋高宗亲笔书写经文,刻于石碑。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开始十三经刻石工程,历时12年完成,共刻189块碑,现存于北京国子监。

四书由《论语》、《孟子》和原在《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组成,其倡导者是北宋理学家二程(即程颢和程颐)。南宋理学家朱熹继承二程将《四书》作为学习六经基础的观点,撰成《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统称为《四书章句集注》。从元代起,四书被官方大力推崇。元世祖立国子学制,要求必先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次及各经。元仁宗开科举,首场从四书中出题,「均用朱熹《章句》、《集注》」。明清两代沿袭不变,科举八股文的题目基本上出自四书,于是《四书集注》成为读书人必学的教材。

来源:搜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18 12: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