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53|回复: 0

从古代膳食看政治:吃饭也分三六九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11 05: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国古代,吃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其中的许多细节还表现出了社会的等级和阶级。

关于饮食在社会等级方面的规定,最早可以追溯到《礼经》中的相关记载,书上说:“王九鼎、卿七鼎、士大夫五鼎,士一三鼎”。

由此可以得知,吃东西还必须要遵守礼节,人们会因为自己所处的阶级或等级的不同而受到的待遇不同。有专家对此分析说,在饮食方面之所以表现出等级观念,最主要的原因与当时的物质匮乏有关。

还有的专家在此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解释这种社会现象。他们认为,古人吃东西分等级,与原始社会时期遗留下来的物质分配习俗脱不了干系,特别是进入奴隶社会之后,这种饮食在社会等级方面的要求,表现更加明显。

那么,我国的古人是如何在饮食方面区分三六九等的?

壁画中的饮食礼仪

1.jpg


一、封建社会里的三六九等现象

将社会群体区分为三六九等是封建社会的固有观念,是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和政体的运转而实施的一种统治手段。

经过儒家学派的强调,这种手段逐渐地与政治融合到一起,渗透到古人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在中国承传了超过2000多年的时间。

有人认为,将人群进行等级分化是孔子在提出“克己复礼”的观点的时候,所阐述出的核心观念之一。

因为他所要恢复的是西周时期的统治方式,而在西周刚建立之初,当时的建国者就对人群进行了等级的划分,将人们都纳入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和奴隶这6个不同的人群中,与现如今印度的社会等级很相似。《战国策·齐策三》就曾经对此进行强调,“物以类聚和人以群分”。

秦始皇统一天下,标志着我国由奴隶社会转到封建社会的最终完成,虽然如此,但是西周时期所流行的社会等级区分仍然没有多大的变化,人们依然被纳入这6个很难更改的阶级之中。

经过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之后,儒家思想变成了统治者的主要思想统治工具,儒家所提出的社会等级观念也由此从单独的政治方面渗透到其他的领域。

孔子

2.jpg


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班固就在他所著作的《汉书.古今人表》中,将社会等级收纳进去,根据书中的“九品量表”显示,人们被划分为上(上智)、中(中人)个下(下愚)三个等级。

在每一个等级里面,又进行了更加仔细的划分,包括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以及下上、下中和下下三等。后来,人们又在这一个基础之上,将人进行了三六九等的划分,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体系正式完成。

那么,应该如何去区分人们社会等级的不同和执行社会等级所作出的规定呢?在衣、食、住、行方面,这种观念处处都存在着。

其中,尤为明显的是在饮食方面的区分,发展到清朝的时候,吃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吃饭了。比如《清实录》中记载,皇帝和皇太后的菜品要有108样,皇后有96样,皇贵妃有64样,其他如妃、嫔、皇太子、皇子等均有属于自己的菜样。

不过,根据李连英在《爱月轩笔记》中的记载,光绪皇帝被关押的时候,虽然每天都享受着108样的菜,但其实都只是一个过场。

那么,在老百姓之中,这种等级观念又如何表现呢?


二、以吃排辈分

现在山东地区依然存在着一些潜在的规定,如果某一个人到那里去做客,不了解主人家的餐桌文化,可能会让主人家感到很不爽,有的甚至拒客。

这并非与客人的吃相或者谈话有关,而很可能是客人在选择座位,或开饭的时候,犯了当地人的规矩。

有的学者认为,餐桌文化是从西周时期开始的,有的是上下级之间的聚餐,有的是与客人之间的互相来往,不过无论是哪一种,他们都形成了一种不成为的规定,宾主之间的坐席和饭菜的摆放都形成了一定的规矩,孔子称之曰为“礼”。

它虽然最多的是封建的等级制度,但早已经变成了人们说必须要遵守的一种社会道德,当有人试图或无意地破坏它的时候,人们就认为这是“失礼”。

餐桌上的饭菜一般都有一个潜在的规定,左为带骨熟肉、主食(饭);右为大块熟肉、酒和饮料;最里的桌上放酱酪等调料,桌外放烤肉、蒸葱、干肉脯类等。

而古人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即为了方便辈分高的人或是相当尊贵的宾客。

在座位的排序上,尊长、贵宾和上级等都有属于自己的座位。有时候饭菜的摆放的顺序也会更改,但还是以这些人座位的顺序为准,最终的目的依然是为了给他们带来方便。

走完了这一个环节之后,餐桌上的人还不能直接吃东西,必须要等待宾主之间进行的相关谈话,然后才能动筷子。宾客是第1个要说话的人,其次才轮到主人家,而其他的人只能在一旁看着。

主人家在这里主要进行两个内容的讲话,第一是表达欢迎宾客的到来,第二是与自己的家人一起举行一次小的祭食礼仪,用以表示对祖先的感谢。

正所谓无酒不欢,宾客和主人进食是次要的,喝酒才是最主要的聚会目的,所以在吃饭之前,人们基本上都先喝酒。

而这个喝酒并非是一个人举杯独醉,他们既要照顾身边人的感受,同时还不能有失礼仪。这个喝第1口酒的人必须是主人,然后宾客才对其进行回敬,古人人对此曰:“酢”。

而回敬主人的时候,不能一饮而干,必须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喝。几轮下来,为了不出洋相,宾主对于酒的量还要控制得很好,既要做到喝得爽快,还要做到不能伶仃大醉。

再次就是动筷子的礼仪,喝完第1口酒,宾客要等着主人家东西过来,或是等主人说可以动筷子了,他们才能够开始吃。而在夹东西的时候,主宾之间一般都只能夹自己眼前的,不能犯过“河”夹菜的错误,否则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或没有修养。

总而言之,古人对于吃饭的看待非常重,其中就包含了政治、社会等级和利益分配等的内涵,所以与他们吃饭的时候,必须要注意礼仪。


三、以食分阶层

《国语·观射父论祀牲》就做出明确规定,“祀以会,天子大牢,诸侯特牛,卿少牢,大夫特牲,士食鱼炙,庶人食菜,祀以鱼。”

其大概的意思是,在祭祀的时候,从天子到庶人,处于每一个不同阶层的人,均不能使用同样的东西。

而在吃的方面,也有着相关的规定,诸侯一般不能随便杀牛,士大夫不能随便杀羊和猪,老百姓一般只能吃菜,在祭祀的时候才可以用鱼肉。

从这里就可以得知,每一个处在不同的社会阶级中的人,所食用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唐宋时期,这种局面基本上已经被打破。

其中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餐桌上的严格规定早已不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当时的社会阶层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社会结构主要由士、农、工和商组成,不在是西周时期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和奴隶等。


所以,这种对民间进行严格要求的礼仪不在适应社会的发展,人们在饮食方面形成了特别开放的局面。不过其中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主要表现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个层,即无论是士农工商哪一个阶层,他们都不能享用皇帝的待遇。

到了明朝之后,流行于西周时期的“礼仪”又开始严格起来。明代的统治者规定,社会各阶层在消费标准、等次和规格等方面,都要受到等级的限制,不许僭越违制,违者重罚。

宫廷帝后、王族贵胄、缙绅阶层和地方士庶等均活在皇帝所设下的框架内,对于饮食的规格、规模,以及餐具的使用等,都有非常详细的法律明文规定。

而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凸显出社会阶级中的贵贱尊卑。

到了清朝的,由于统治者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所以这些相当严格的等级制度倒是被废除了不少,人们所使用的餐具、食用的东西都不在官方的管理范围之内,只要民间不僭越皇权特享即可。


根据有关的数据显示,中国人是全世界最会吃和最能吃的国家之一。在以前就有过一个笑话,外星人落到广东了,也许都会被放到火锅里面去吃。吃的过程其实就是将食物做熟,然后供人食用,完成能量从自然界到人体的转化的过程。

不过中国人在这一方面相当讲究,仅是将食物做熟就有超过10多种方法,包括炒、煮、蒸和烹饪等。而在吃饭方面,也形成了与做菜一样复杂的礼仪制度,至今仍然在影响着我们。

来源:搜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15 04: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