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38|回复: 0

压垮这届年轻人的不是房贷,而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3 15: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世纪初,国民储蓄率 55%,而现在的储蓄率已经快速下降到了 45%,居民负债 200 万亿之巨。
负债的年轻人以自己不能负担的债务为源头,然后债滚债,债还债,最后陷入泥塘不能自拔,每天陷入惶恐和抑郁。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他们一旦犯错,就不是犯当下这个时点的错,而是透支未来的错,这种错不是一下可以解决的,是要用他们未来的时间和机会去填补。
" 年轻就是资本 " 欺骗了多少年轻人!
千万别让商家的忽悠透支你的未来
最近坐地铁的时候看到一个广告,我顺手拍了下来:



青春就该 " 酱紫 ",我能不能问一下,是哪样子?
考虑到广告本身是推销信用卡,我能不能做个合理推断,弄这么一出意思是——办信用卡借钱不要怕,你的未来有无数可能,现在欠几万、几十万,你以后会挣几个亿,要知道青春过了就没了,钱未来再挣来得及?

01 20 年间中国人的消费观巨变



有个关于中国老人和美国老人对比的段子,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讲的是:
一位中国老人积攒了一辈子的钱,在晚年终于住上了新房,而美国老人呢,先借钱住了新房,在晚年终于还完了钱,但人家住了一辈子好房子。
这个段子出来的时候,主要是讥讽中国人不会用信贷来折现未来现金价值,也反应了当初中国人的消费观和储蓄观,都非常保守。
好家伙,这才过去 20 年,情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储蓄的人,变成了消费的人。本世纪初,国民储蓄率 55%,而现在的储蓄率已经快速下降到了 45%,居民负债 200 万亿之巨。



单纯看负债率意义并不大,要看到结构才明白其中真意。居民负债中,大头是房贷,我觉得这个问题倒是不大,因为房屋在任何时代和地方都是资产,越大的城市,资产就越优质。所以,负债如果能对应资产,问题并不大。
那问题大的是什么呢?是消费。
我们知道,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在投资和出口都因为各种原因陷入巨大不确定性的时候,消费就成了拉动经济最重要的一环。
今年以来,各地出台了许多鼓励消费的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又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提出了 19 条扩内需促消费的举措,为需求潜力 " 松绑 ",为经济循环 " 加油 "。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看,在必需消费品稳定增长的同时,升级类消费和大宗商品消费回暖明显。10 月份,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 18.3%、16.7%,增速分别比 9 月份加快 4.6 个和 3.6 个百分点。
消费固然不错,但消费贷的推出,则有点脱缰野马刹不住车了:仅上海一家银行,去年的消费贷余额就暴涨了 30% 多。弄到证监会也要发函质询,是否参与了平台贷款。



而这些不形成资产的消费贷主要针对哪些群体呢?就是文章开头那个广告所描绘的:拥有 " 青春 " 的人。
因为他们有胆,未必有识,有未来的现金流能力可以折现,未必有现实的自控力,他们是最好的广告对象,也是最好的借钱主体。

02 " 负债者联盟 " 背后的年轻人



在豆瓣这个年轻人扎堆的地方,有一个小组叫做 " 负债者联盟 ",我点进去标题大多是这样的:"80 后负债 70 个 "," 负债谷底,快要崩溃 ","25 岁 19 万 以贷养贷滚雪球的噩梦 " 等等题目。



其中有个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的:

下决心要上岸,今年什么东西都没给自己买,但是我真的太想在年底给自己买个包包了。大家别骂我了,我真的太想要了。这款包包我真的太喜欢了,喜欢了好多年一直没舍得买,最近看到一个二手的,比原价便宜四五千吧,确实是喜欢哭了!




我不知道她想买的包原价是多少,但比原价能一下便宜四五千,这包怎么也得上万了吧?看看发帖人其他的情况,应该是个收入不高的小丫头,我判断她钱不多,是因为她关注的是这些地方:



职场、化妆品、二手货、精致、穷人版攒钱……在北京城里打拼已经很不容易,结果却染上了 " 买包症 "。用他们的行话说,就是很难上岸了。
还有一些其他的分享,都是大同小异:以自己不能负担的债务为源头,然后债滚债,债还债,最后陷入泥塘不能自拔,每天陷入惶恐和抑郁。
看到消费品,还是忍不住去买。他们其中有些人买的衣服和鞋子,连包装都没有拆。
这是什么?这是一种病态了。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论述过消费的逻辑:" 人们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 而一旦任何事进入符号和象征意义的 " 意识形态 " 领域时,理智就成了无用之物。
我在那些负债者小组里还看到这样的文字:

 每天朝 9 晚 9 的工作时间,辞职后让我感觉异常自由奔放,年少轻狂的我告诉自己要好好玩一下,当时身上并没有多少存款,便和老同事决定去厦门玩一趟。买高铁票,我第一次启用了广发卡,选择了信用卡支付,内心五味杂陈,仿佛不是在用自己的钱一样。

有了第一次,遍很快的有第二次,第三次……整个旅行过程我用信用卡消费了 3500 元,觉得还劲爽舒服,金钱得来全不费工夫。消费的疯狂,在心中埋下了超前消费的种子,有一种信念在心中升起,就是我要办多几张卡,在我心里更加有安全感。

就这样,18 年过完年我通过 app 办理了浦发中信工商平安广州交通,没有一次拒绝,下卡倏臁: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18 18: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