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有名的朝代,它有一个特征比其他朝代更加明显,那就是它有更多成就显著的君主。
虽然贤明的君主每个朝代都有,但是明朝尤其多。说几位比较有名的,如它的第一位君主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兴修利民工程,使经济水平慢慢恢复,也让国家富裕起来。
明成祖朱棣,对内改革政治部门,提高办公效率;对外亲征蒙古,扩大了明的版图,并且加强和外国的联系,使手下臣子多次出使西洋。
朱棣在位期间还主持编订了一部奇书《永乐大典》,这本书包括许多内容,将当时许多书的精华集中到了一起,被西方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全的百科全书。
还有之后的明孝宗、明世宗,都是很有作为的君主,哪怕是最后一位君主思宗,也是一个勤奋有为的君主。
以上所说只是明朝贤明君主的一部分,出于扣题考虑,在此不再过多赘述,这次主要提及的是明成祖朱棣。
通过刚才叙述他的主要事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君主,后世大臣对他评价都很高。
但是在他死后几十年,他的牌位居然差一点被移出太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继续挖掘真相。
后世臣子对他的成绩都很认可,为何他还会面临牌位都保不住的局面?
一些对这段历史不怎么了解的朋友一般都认为是朱棣死后出现了一个暴君,对祖辈的牌位不敬,最终才造成朱棣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的。
但事实却比这种情况更复杂。
公元1521年,明武宗驾崩,但他没有儿子,兄弟又早逝,因此最后决定把皇位传给他的堂弟,也就是后来的嘉靖。
不过要说这位能做上皇帝,那也是极大的运气了。他父亲几个兄弟都无后,而他本来有个哥哥但也早逝,所以机会才给了他。
本来就是因为无人可选才被推上这个位置,当了皇上以后你就先当一阵孙子呗,先把那些权臣麻痹了再干想干的事也不迟啊。可这位皇上不一般,他刚上位就要搞事情,他要把他的生父兴献王追封为帝。
此话一出在朝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都上书表示反对,理由是这不合规矩。而且他越是坚持,下面这些人越是反对。(有人认为嘉靖此举是间接清除杨廷和等一派独大的老臣)
就这样,这个事持续了三年时间,最后还是让他“得逞”了。将他生父追封睿宗,并把仁宗的牌位请出太庙,将睿宗的放进去。
因为太庙只有七个位置,而此时已满。并且之前本来是打算把朱棣的位置清出来的,但是大臣们都认为不可行,因为这位君主的成就和影响都太大,所以只能作罢。
嘉靖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为何这一件事却迟迟无法定夺?
这并不能全怪他,原因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扶持他当皇帝的是太后和内阁首辅,因此他当上皇帝后一直受制于这两方势力,尤其是内阁的杨廷和。
其次,像他这样继位的皇帝是有先例的,而且规矩就是要认前一位皇帝朱厚照的父亲为皇考,你不接受也是这个样子。在那个时代,礼制就是可以逼得你连亲爹都不能认。
再说回具体情况,嘉靖上位以后还是有一群的大臣支持他的。也正是这些大臣分成了另一派站到了首辅杨廷和的对面,尤其是张璁,最后嘉靖能得偿所愿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不过尽管身后有一众臣子支持,但是奈何这件事本来就不合规矩,且杨廷和背后也有很多固执的大臣坚持己见,甚至被杖责都不改变。
这些大臣如此坚持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根据当时的旧制,太庙只能供七个牌位。如果按嘉靖这么做,那就要移出一位,规矩是按亲疏关系来算最远的那个。
而这么算被移出的就是朱棣。前面说过,因为朱棣名声太响、成就太多,把他移出来自然众臣都不同意。
从这件事能看出一个什么样的严重问题?
尽管过程很麻烦,但是最终在1524年这件事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失败告终,这次斗争结束的标志就是皇上钦定大礼。
不过这件事反映出来的深层问题比表面上的更激烈,这场争论实际是明中期争夺首辅权利的斗争。
因此嘉靖这次胜利,不仅仅是达到了个人目的,还增强了自己手中的权力。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这些应该才是这件事的结果中最重要的。
来源:搜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