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12 月份,豆瓣网友于凌晨两点发布了一条帖子,标题是 " 逛了逛妈妈的淘宝 "。在这条帖子里,她一张一张贴出了妈妈的购物车截图:
开始,大家以为这不过是一条吐槽帖。/ 豆瓣截图
一串檀香木手链——她已经忘记放到哪里去了,这是妈妈开通淘宝后的第一个订单; 一箱早餐手撕面包——爸爸的胃不好,妈妈想买给他值夜班的时候充饥; 一件双面呢粉色风衣——折扣活动 12 月 2 日就结束了,妈妈还没有领券结算; 一条长款雪纺保暖围巾——妈妈把它绑在了浴室里,打上死结,用来自缢。
和楼主平静的语气一样,悲剧的发生,往往是悄无声息的。/ 豆瓣截图
很多留言都在说,看到丝巾那一刻,心里咯噔了一下,瞬间难过。 楼主在帖子里忏悔,为什么直到出事当天,都没有任何人发觉妈妈已经忍受了那么长时间的失眠、烦躁、抑郁?为什么没有人发觉,她早已经做好了轻生的准备? 没有人相信,更年期会直接击倒一个人。 " 更年期又不是病,吃啥药啊?" 2019 年 8 月,博主 @Alex 绝对是个妞儿拍摄了一段视频,她举着手机走上街头,向路过的陌生人提问:" 你知道什么是更年期吗?"
即便在镜头前,路人也毫不掩饰自己对更年期的漠然。/@Alex 绝对是个妞儿
面对镜头,中年大叔有些不好意思,缩着脖子躲闪:" 没研究过,不清楚。" 穿着白衬衫的时尚年轻女孩开玩笑地回应:" 就是发飙发火啊。" 倚在河边石栏杆上的黑 T 恤男孩有点漫不经心:" 发脾气啥的吧?我不知道对不对啊,电视上这么说的 ……" 说完耸了耸肩。 观众们隔着屏幕能看出来,博主很想张嘴纠正,好好普及一番更年期的概念,但话都到嘴边,还是欲言又止。
听多了这些 " 教科书 " 般的回答,博主的强颜欢笑中隐藏了三分不解、三分憋屈、四分无语凝噎。/@Alex 绝对是个妞儿
对于更年期的这种漠视或者误解,在我们身边实在太常见了。 张爱玲说,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 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 "。 对于大多数还没有经历过更年期,却占据舆论场主流的年轻人来说,对这一概念的大部分想象,都来自电影电视,就像他们的父辈总是在港台影视中头一次认识亲吻一样。 2005 年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里,刘星不满妈妈把自己的画板扔了,嘴巴一急就脱口而出:" 你这是扼杀我的艺术之路知道吗?你更 …… 更年期!" 这三个字一出口,妈妈的火就上来了:" 你说什么呢?你再说一遍!" 弹幕里飘过一连串的 " 哈哈哈哈 " 和 " 太真实了 "。
在这对母子以及站在他们身后的编剧心里,更年期俨然一个贬义词,大家心知肚明,它表示无理取闹、专制蛮横、脾气火爆,听上去几乎和 " 泼妇 " 一样刺耳。
再比如 2019 年的《少年派》,林妙妙和妈妈吵架之后冲出家门,爸爸安慰她:" 你妈脾气不好,那是更年期。" 林妙妙瞬间找到了出气口:" 她专注更年二十载,从我上小学起她就开始更了吧?我现在都青春期了,她还在更,她啥时候更完啊?"
十几年过去了,影视工作者心目中的更年期,还是同一张万能脸谱,仿佛什么罪过都可以往它身上套," 更年期妈妈 " 的失态、焦躁、偏执,以及由此造成的种种矛盾,已经成为国产剧剧情前进的重要驱动力,并贡献了数不清的 " 笑点 " 和 " 共鸣 "。
2018 年 7 月 13 日,豆瓣网友创建了 " 妈妈正在更年期 " 小组,至今发帖 336 条,对比聚集了 503591 人的哈组,更年组又落魄又无趣,除了绝望主妇的寻医问药,就是 " 受害者 " 的满屏牢骚—— " 疯了 "" 我的天 "" 好烦 "" 受不了 ",甚至有子女将其形容为 " 精神虐待 "。
郑晓龙的《金婚》曾经用一两集的篇幅专门描述更年期,剧中妻子文丽的脾气逐渐失控," 一天到晚疯疯癫癫地骂这个骂那个 ",丈夫佟志郁闷地和邻居聊起这个话题:" 你老婆有吃药吗?"
邻居大庄两手插在裤兜里,简直不可思议:" 更年期又不是病,吃啥药啊?" 连文丽自己都觉得,熬一熬也就过去了。
全中国有过这种想法的不止大庄一个人。/《金婚》
你对更年期一无所知 在医学上,笼统的 " 更年期 ",有一个更加精准的称呼:围绝经期综合征。44-55 岁的女性会在这一阶段经历绝经,非常直观地感受衰老,和男性相对平缓、温和的中老年更替相比,女性此时的心理变化是更为剧烈的。 对于这种变化,生活在湛江的杨维感受格外深刻。她第一次感觉身心不受控制,是在十年前的一个早晨,当时她像往常一样从菜市场买菜回来,进门之前突然感觉心慌意乱、神经紧张,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更年期女性总是 " 无来由 " 地烦躁,遗憾的是,这些委屈只能和隔壁同患更年期的姐妹倾诉。/《金婚》
晚上散步时,她觉得自己像是魔怔了一般,没有来由地心悸、烦躁,只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躲到林子里,把所有人都甩得远远的。 从那一天起,心悸就再也没有真正离开过杨维,更可怕的是,她不知道心悸什么时候会突然袭来,什么时候会再次平息。 2019 年,神经学家 Lisa Mosconi 在 TED 演讲中提到,女性的雌激素会在中年期断崖式下降,当卵巢无法将信息回馈给大脑时,一系列的困扰就会接踵而至: 雌激素无法激活调节体温的下丘脑区,潮热出现了;雌激素不能让脑干正常作用,失眠出现了;雌激素不足以刺激杏仁核,情绪化出现了 …… 这些生理上的衰老,让一些更年期女性的生活变得尴尬、难堪,越来越糟糕。
杨维记得,那天之后,她每天晚上都会失眠,关灯之后就坐在床上,佝偻着背,一整夜都在半梦半醒中游离,像钓鱼一样,刚要沉下去,就被钓竿猛地拉起,瞬间惊醒。
有时候她从外面回来,邻居奇怪地看她:" 怎么热成这样?" 脸颊、额头、脖子、胸前潮红一片,杨维也不知道如何回应,笑一笑敷衍着:" 哎,我就是这样,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没怎么走动呢就面红耳赤的,背都湿了。"
爬楼梯时膝盖会痛、晚上睡觉时脚背会抽筋、经过医院时心跳会加速、做家务时会头脑发晕 …… 当时正值女儿高三,杨维的神经更是绷得像打仗,没过半年,整个人就瘦了一圈。
雪上加霜的是,丈夫的挑剔、控制欲从未减轻,杨维有时候在家拖地,拖着拖着就悲从中来,坐在沙发上抹眼泪,直到两年之后,杨维才知道自己这状况叫更年期。
的确,许多女性在家庭中习惯了逆来顺受,以至于更年期的到来让她们加倍自责,而不是求医、就诊。/@Alex 绝对是个妞儿
复旦医学院 2010 年的调查显示,有 42.7% 的上海妇女不知道绝经会导致更年期,6.5% 的人对更年期一无所知。上海之外,对更多生活在县城、乡镇的女性来说,更年期根本就是一个盲区。 我们只是隐约知道,更年期意味着脾气差、疑心重,脾气变得阴晴不定、不可理喻,却很少想过它带来的生理性折磨,膝关节疼痛、盆底肌松弛、记忆力衰退、失眠、暴汗 ……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面临杨维这样严重的症状,但这种无知确实普遍。
很多更年期的女性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失去理智。/TED2019
当她的脑干不能正常工作时,我们批评她整天胡思乱想;当她的海马体开始萎缩时,我们指责她旧账新算、无中生有;当她的杏仁核失去控制时,我们埋怨她脾气暴躁、责怪她阴晴不定 …… 当她的雌激素罢工时,那个熟悉的她变得陌生又无助时,很多爱她的亲人、朋友也只能不痛不痒地丢出一句:" 无可救药的更年期!" 为什么我们对疾病的认识 会如此扁平? 2019 年,NIKE 推出以女性为第一视角的广告片 Dream Crazier,配合女性运动员发怒、委屈、流泪、摔球拍等画面,打出广告台词: " 当我们流露真情,就会被说‘太戏剧化’,只要我们一生气,那就是‘歇斯底里’‘无理取闹’‘简直疯了’。"
李娜曾经在网球场怒斥干扰比赛的观众、表达对模板化致辞的不满,因此引起网络上滔天的讨伐。/Dream Crazier
在某些传统里,严父慈母的家庭格局深入人心,丈夫可以板起脸孔当严父,但温婉可人、轻声细语却仿佛是母性的天然特质。 当她们被负面情绪围绕、困扰,并最终发泄出来的时候,得到的很少是宽慰,而是一句一笑而过的 " 更年期 "。 更加悲哀的是,这种漠视往往不是来自陌生人,而恰恰来自身边最亲近的家人、朋友。无知造成漠然,漠然又促成悲剧。 当你简单地替一个女性定义 " 更年期 " 的时候,很少有人觉得粗鲁,反而还能收获不少同情,随处可见的道德法官一听 " 更年期 " 三个字,马上就能对家庭事件中孰是孰非做出自以为是的判断。
如果连家人都不给予理解,那么接下来的心理轨迹便是怀疑自己、责怪自己。/《金婚》
舆论对疾病和痛苦的共情往往浅薄了,人们乐于对呈现在表面的伤痛施以同情,却又对那些深陷泥潭而 " 理应正常 " 的人出口中伤。 2017 年,林奕含去世的新闻让不少人重视抑郁患者。 可笑的是,在她生前将近十年患病期间,她并没有总是得到应有的尊重,因为她的躁郁在很多人心里还有一个绰号,叫 " 精神病 "。
在婚礼上,她没有说什么喜气洋洋的致辞,而是非常认真地向来宾讲了关于 " 精神病污名化 " 的事情。/Readmoo 专访
林奕含痞客帮的账号上,描述过一个场景:由于思觉失调,她无法自控地在地铁上自言自语,脑子里想的话亦步亦趋地从嘴巴里说出声来,车里的乘客都侧目、偷笑、议论,甚至有人向外国乘客伸出并拢的指头,在太阳穴转两圈,解释她是 " 神经病 "。 车门开了之后,有残疾人进入车厢,乘客的 " 道德心 " 立马高升,好几个人起身让座,仿佛整个车厢的氛围都因此变得温馨起来。 她明白了,在这趟列车里," 精神病 " 是可耻的,残障者是可怜的。
林奕含常常会在访谈中质问,一个人为什么要用语言去伤害另一个人?/《林奕含花之朗读谈话分享会》
这就是为什么林奕含的 " 精神病 " 要到另一个城市去隐蔽治疗,为什么很多人记忆里母亲的更年期是不知道何时到来,又不知道何时离去的。 有研究表明,更年期女性的抑郁症发生率在 30% 以上,这意味着,在一栋普普通通的居民楼里,有数个中老年女性正在经历或者曾经忍受更年期抑郁。 而毫不知情的亲友们,依然用 " 更年期 " 揶揄她们,用她们的种种言行,来填充影视剧、小品对于更年期的粗糙想象。
我们不可能像电影一样,重逢妈妈的青春岁月,唯一能做的只有让她美好地老去。/《你好,李焕英》
" 不知者未必无罪 ",如果你爱她,请仔细地体察她的变化,耐心地倾听她的倾诉,用心地学习相关知识,勇敢地为她开辟一条出路,至少,别再用更年期来挖苦她。 直到今天,杨维都觉得自己并未真正走出更年期的阴影,她仍旧无法睡整觉、不能爬楼梯、煮饭忘记关火、公交总是过站 …… 她觉得,从十年前的那个清晨开始,一切都老了。 只是在这个变老的过程中,她措手不及,孤立无援,丝毫没有坦然和优雅,只感到内疚与狼狈。 来源: 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