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担心过自己会得癌症?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参与患癌的讨论。 胃癌呈年轻化倾向、癌症早筛成为热门项目 …… 提起癌症," 担忧 "" 害怕 " 是他们最常见的情绪。 童年回忆吴孟达罹患癌症与世长辞,歌手赵英俊也因肝癌不幸离世。 刷到类似的新闻," 我是否会得癌 " 的焦虑总会随之而来。
癌症有多常见
焦虑不是空穴来风。 WHO 的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有 457 万新发癌症病例,300 万死亡病例,全球每 4 名新增癌症患者中,就有 1 个在中国。国内平均每天 1.25 万人确诊患癌。
2020 年,中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中,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与肝癌位列前五。
其中肺癌的发病率虽次于乳腺癌,位列第二,但死亡率远在其他种类之上。 自然环境、医疗资源与健康观念等因素会共同影响癌症死亡率的变化。 大气污染与吸烟,两个与诸多中国人朝夕相处的事物,是造成肺癌患病率与死亡率双高局面的重要因素。 熬夜加班、不规律的饮食 ...... 它们成为胃癌、肝癌等主要癌症普遍存在的助推器。 尽管癌症的高发人群是中老年,但患癌人群真的在 " 年轻化 "。 根据一份 2014 年对比 2000 年的统计数据,十四年间,中国年轻群体的癌症发病率普遍上扬。尤其是青年女性群体的发病率,上升幅度明显高于男性。
从标准化后的平均发病年龄来看,也存在女性早于男性的现象。同时,两者的发病年龄趋势都在下降。
为什么?最新的《美国癌症状况国家年度报告》同样注意到这一现象。他们指出:乳腺癌为年轻女性(20-49 岁)带来了更高的癌症负担。 一系列的数据都证明,患癌这件事,不仅仅是老年人专属。
年轻人的 " 患癌焦虑 "
面对发病率上升、平均发病年龄下降的基本趋势,年轻人自然坐不住了。 《中国 " 癌症焦虑 " 大数据报告》显示,表露患癌焦虑的用户中,近五成是 25-34 岁的年轻人。 与 00 后多数还在无忧无虑的阶段不同,逐步成家立业的 90 后对癌症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更生畏惧——不仅是个人的健康问题,更连接至家庭。 多重压力之下,患癌焦虑滋生。从不同群体对健康险的投入上,不难看出其中端倪。 调研显示,80 后与 90 后对健康险愿意投入更多。 更大比例的人愿意为健康险一年投入五千甚至一万元以上。这些昂贵的健康险最主要的保障,便是癌症等重大疾病。
当然,健康险只能庇护患癌后的经济问题。为了减少患病之苦,越来越多的人将重点转向癌症早筛。
癌症早期几乎没有症状,等到出现症状再就诊,就可能已经是中晚期了。 以胃癌为例,早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一般在 90% 以上,但晚期可能不到 10%。 早筛则是早期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比较关键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在不考虑检测费用的前提下,六成以上的中国居民愿意接受癌症早筛。 而且学历越高的人,对早筛越有兴趣。 在新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人,或许更容易接纳癌症早筛。
早筛对防癌有用,但少不了争议
中国是 " 癌症大国 ",我们又有比较高的筛查需求。那是不是只要做好早筛,癌症高发的问题就可以缓解? 理论上可以这么说,但实际执行差距还比较远。 尽管我们对早筛很感兴趣,对它的认知却依然匮乏。 换句话讲,可能大多数人只是下意识觉得很重要,但对 " 它是什么?我们要怎么做?" 并没有清晰的认知。 一般来说,癌症早筛技术是一种统称,既包括了液体活检等前沿筛查技术,也包括了 B 超、肠镜、胃镜等许多人熟知的传统检测手段。后者在目前的癌症筛查与早期诊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以结直肠癌为例,根据北京协和医学院等机构公布的一项统计,在所调研的肠癌患者中,有 97% 的人在患病前从未做过肠镜筛查。 为什么没做?主因不是 " 怕麻烦 " 或是 " 费用贵 ",而是 " 不知道 "。这一比例占了调研人群的近九成。
一直不舒服,随便吃点药或者忍一忍就过去。只有非常难受了,才选择彻底检查。这是很多人对待身体的老路子。
这一选择有工作忙碌的客观因素。但如果恰逢的是癌症,那可能只留下遗憾。 那么,早筛真的有用吗?至少在结直肠癌、宫颈癌、乳腺癌、肺癌等主要种类中,早筛的意义与效果已广受认可。 以结直肠癌为例,美国的肠镜普及率由 2000 年的 20% 增长至 2018 年的 61%,归功于肠镜医疗保险覆盖人群的扩大。在此期间,结直肠癌的患病率呈稳定的下降趋势。 另一个显而易见的优势是:筛查与早期介入治疗将节省治疗成本。 一份 2014 年在中国开展的肠癌患者调研显示:患癌早期病人的治疗开支将明显低于晚期病人。免于了在治疗后期捉襟见肘。
因此,与其得病后弥补,不如做好防护。早筛无论是科学共识,还是健康政策,都在得到提倡。
当然,作为一项新兴产业,需求一旦扩大,就会有不合格的竞争者涌入。比如,包括 ctDNA 在内的液体活检技术,其检测效能尚在争议中,却已被市场标注高昂的价格。 更不用说,一些毫无科学依据,却宣称 " 防癌 "、" 验癌 " 的民间产品。或是地方体检机构,推出的打着 " 癌症全身筛查 " 旗号却名不副实的昂贵体检项目。
同时,癌症早筛自身也面临着一个难题:过度诊断 / 过度治疗。
即,通过早筛技术捕捉到了一些癌症前期迹象,但这可能是技术缺陷带来的误差结果。如果在非确凿的前提下就展开治疗,那这样的治疗也许得不偿失。 当然,对于高危人群,比如中老年、有家族患癌病史、相关慢性病史的人,保持警惕依然十分有必要。 面对 " 患癌焦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机构联合编发的《20 种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防控意见都给了我们这些建议:
一眼望过去,你或许会觉得这些建议老生常谈。
生活中有太多需要优先处理的事情,比如客户、房贷、家务,以及永远不省心的孩子,有关健康的行动总是被后置再后置。 等到疲惫的一天结束," 锻炼 "、" 按时三餐 " 和 " 健康饮食 " 都被抛在脑后。 但我们或许忘了:实现一切渴望的生活,都需要健康的身体作保证。 所有事后的担忧与补救,都比不上提前的预防和准备。 主要参考资料: [ 2 ] Huang, H.et al., ( 2017 ) . Expenditure and financial burden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China: a hospit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