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49|回复: 0

中等收入陷阱,文理之争并不重要,而是这个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21 09: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一篇名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文章引发热议。文章提出应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同时,文章希望能够提高理工科学生的比重,因为" 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有人说,这篇文章对于文科生,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这个说法有道理吗,不妨从头说起。
何为中等收入陷阱?
一个国家由于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等优势,经济快速发展后,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阶段,按世界银行的定义,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0000~12000 美元左右这个阶段(按 2011 年购买力平价计算),就称之为中等收入阶段。
进入这个阶段后,如果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进入产业链高端,就能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另一种可能性是,随着国民收入的提升,劳动力成本上涨,一国既丧失了与低工资经济体在制造业方面的竞争的成本优势,同时,由于没有获得技术实力,也无法与发达经济体在高技术创新领域展开竞争。
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没有能够从廉价劳动力、资源类向依靠技术创新的高生产率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发展就会陷入停顿,经济学家称之为 " 中等收入陷阱 "。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家缺乏研发能力,不能顺着产业链往上游走。最典型的是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拉美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近几十年来长期处于中等收入行列,却无法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中国的技术人员很多
中国经过 40 年快速发展,科技能力、研发能力稳步提升,不断沿着产业链往上走。从当初的基础代工,到现在掌握 5G、芯片等高端技术。实际上,根据一些指标,一些经济学家已经认为,中国能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能取得这个成就,与中国人对理工科的热情分不开。
中国一直重视物质生产,轻视非物质生产,重视制造业、重工业,自然需要大量的理工科。前三十年自力更生的背景,也有这个需求。所以,哪怕在改革开放初期,企业也普遍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
四人帮被粉碎后,1977 年,中国恢复高考。1978 年 3 月,北京隆重召开了 6000 人参加的全国科学大会。这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
当时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号召 " 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明确指出 " 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重申了 "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当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书面讲话的标题—— " 科学的春天 ",也成为当时的热词。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人对理工科的热情被号召出来了,"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 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非常响亮的一句口号。那个时候的小朋友,理想都是长大了要做科学家。当然,民科的渊源也在于此。
依靠对理工科的热情,中国的确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2014 年,中国 R&D 人员总数为 535.1 万人,其中更高端的是研究人员,中国 R&D 研究人员总量为 152.4 万人年,比上年增加 4.0 万人年,增幅为 2.7%。发达国家中,美国研发队伍规模最大。2012 年美国 R&D 研究人员为 126.5 万人年。
根据 OECD 对 41 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统计,中国 R&D 研究人员全时当量数占全球总量的比重从 2009 年的 18.4% 上升到 2014 年的 21.4%,美国的比重则从 19.9% 下降到 17.8%。
此后,中国研发人员数一直世界第一。



与国家体量有关
不过,虽然总量全球第一,但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研发人力投入强度指标在国际上仍处于落后水平。2014 年,中国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的 R&D 研究人员数量,在 R&D 人员总量超过 10 万人年的国家排名中倒数第 2,仅高于土耳其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韩国、法国等国家的万名就业人员 R&D 人员数量是中国的 3 倍以上。一些发达国家的这个指标值普遍是中国的 4 倍以上。
不过,这并不要紧。因为中国体量大,技术扩散的范围大,技术创新的拉动作用就强。简单的说,完成一项研发成果,中国需要的研究人员数与外国并无差别,但由此带动的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大得多。
所以,总体来说,研发人员的强度指标小,但却并不影响效果。打个比方,假设自动驾驶的研发人员都是 50 万,但在中国产生的自动驾驶的生产、使用规模,却面对 14 亿市场。50 万研发人员,占法国总人口的 1/120,占中国人口的 1/2400,中国比例虽然更低,但作用却更大。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单一市场规模的大小成为了影响创新的重要因素。世界上只有中国与美国的人口、经济规模能够支撑起互联网巨头、自动驾驶、5G,然后,反过来获得巨大的创新优势。
从这个角度看,东南亚国家文科生太多,是因为他们国家体量小,无法消化那么多理科生,需求少,自然培养得就不多。这就注定这些国家,只能依靠外部技术注入。所以,东南亚的情况,无法直接与中国相比。



文科理科一个都不能少
理科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客观的说,学好理工科比学文科更难。很多人考大学的时候,会躲开物理化学,考研究生的时候,会躲开数学。而到毕业的时候,会发现,考物理、考数学的专业,往往就业会更好。
在文科当中,需要考数学的经济、管理、金融类收入也更高。鄙视链也由此产生。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理工科更要求抽象的逻辑、图形、推理等能力,虽然说人的能力是多样化的,但这些理工科相关的能力,与改造自然、与生产、与金融更相关,更稀缺,应用范围更大。不过,理工科更要求天赋,而当下中国教育中一个不好的趋势是,在应试教育中,削弱理工科,增加文科的比例。这可能对未来发展不利。
与此同时,文科也非常重要。文科理科,类似 DNA 的双螺旋结构,相互扶持,没有理科,缺乏技术创新,社会的生产力很难提高;但缺乏文科,社会的发展会失去方向,社会为了发展而发展。
阴阳太极、DNA,文理科,某种程度上的同构,似乎也在证明这个道理。"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三体》中的这句话,是一个很好的总结。
换言之,不以人为目标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而人文学科,则能保障发展的目标,保障人为目标。毕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的发现:具有文科背景的官员,会更加注重民生方面的支出,似乎也在佐证这个道理。
实际上,优秀的理科生从来离不开人文素养。2000 年,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四所大学,通过四年国际合作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方法,强调在系统和产品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真实工程教育实践环境中,培养工程师的基本能力,培养具有宽广知识基础,多学科背景、综合素质能力和社会意识的工程师。社会意识则正好是文科内容。
2010 年,中国教育部也提出了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目前已有 194 所工科院校、综合大学参与,旨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师。所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的问题不止是文理科
正如前面所说,中国的研发人员,以一个不大的比例就能推动整个国家创新,但关键在于,研发之后推动的效率,这与工人技能、人民收入都息息相关。所以,对中国来说,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培养理工科生,并不是培养更多的博士,而是具有基础技能的毕业生,让他们具有技能,并因此获得更高的收入,促进新产品消费,反过来促进创新,增加收入。
而这个问题,则进一步指向如何培养更多的具有初级技能的高中生。
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发展经济学家罗斯高认为,一个国家要想超越中等收入阶段,劳动力人口中接受高中教育的比例很重要。
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的韩国,就有将近 100% 的农村孩子上高中,如今韩国成为了高收入国家。而中国劳动力人口中,上过高中和高中以上的人口仅占同龄人中的 24%,这个数据和墨西哥一样,而如今墨西哥正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挣扎。
罗斯高认为,在中国的数据中,中国的城里 93% 的孩子是上高中的,而农村有 63% 的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所以,中国劳动力中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比例小,是个农村问题。而中国农村孩子上高中的问题,可以向前追溯到初中、小学,最终,是因为到 3 岁的婴儿阶段的教育造成了认知能力低下,导致小学学不好,初中也学不好,就不会上高中。
根据演讲提供的数据,中国农村孩子的认识低下问题相当严重。认知低下的幼儿,上海的数据是 14%,这个比例符合自然规律,与北京、安徽的二线城市,或旧金山、伦敦、悉尼都差不多。但中国山区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在 24~30 个月的幼儿中,超过一半的宝宝发展缓慢。
所以,中国培养更多的理工科毕业生,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以及农民工不能向大城市永久性迁移,都抑制了中国的人力资本投入。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并在长期推动中国未来一代人力资本的提升,才能有助于中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跃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7 09: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