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28|回复: 0

谁在搞“胁迫外交”?看看美国几十年来的“屡败屡战”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13 09: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死抱着霸权思维不放的美国,"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 似乎是场永远相伴相随的 " 副戏 "。
比如,美国最近频频拉扰少数盟友抹黑中国搞 " 胁迫外交 ",却不料自家的 " 胁迫外交 " 黑历史反而被抖了个尽净。



△ 20 世纪初,时任美国总统老罗斯福(西奥多 · 罗斯福)奉行 " 大棒政策 ",对加勒比地区各国横加干涉。(漫画:William Allen Rogers)
说到 " 胁迫外交 ",美国不仅对 " 后院 " 的拉美国家大搞特搞,对其他国家也没闲着,只是多数以失败告终。
拿最近的伊朗例子来说,美国本想靠 " 胁迫外交 " 逼伊朗就范,然而退出伊核协议并对伊 " 极限施压 " 三年来的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仅没能压服伊朗,反而招致国际社会群起攻之,最终让美国自己不得不重回谈判桌。
随着拜登政府 " 重新确定战略优先方向 ",被美国视为 " 潜在战略对手 " 的俄罗斯和中国也成了美国 " 胁迫外交 " 的终极目标。为达此目的,美国甚至对自己的欧洲盟友也毫不手软。
胁迫盟友 " 迂回 " 打压 " 战略对手 "
首先,是白宫在 " 北溪 -2" 天然气管道项目问题上的 " 萧规曹随 "。
俄罗斯与德国等国家合作建设的 " 北溪 -2" 项目工程从 2011 年开工至今已历经十年时间,2019 年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强势干预使之再生波折。拜登政府上台后虽扭转了若干前朝政策,但在打压俄罗斯问题上却没有丝毫政策转向。



△位于德国的 " 北溪 -2" 管道
继 3 月访问布鲁塞尔时要求终止 " 北溪 -2" 项目并警告德国 " 可能对相关公司实施新的制裁 " 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近日的伦敦七国集团(G7)外长会上又故伎重演,试图说服德国外长马斯改弦更张。
但面对美国的制裁 " 胁迫 ",德国并不买账。



△挪威《上游报》:美德两国未能解决在 " 北溪 -2" 项目上的分歧。德国反对美国的干涉,重申 " 北溪 -2" 是一个以商业为导向的项目。
智库组织 " 欧洲领导力网络 "(ELN)发文指出,一些欧盟国家与俄罗斯虽有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支持美国对俄罗斯实施更多制裁。美国对俄长达七年的制裁收效甚微,许多欧洲国家都在积极探索与莫斯科恢复关系的方法。



△ " 欧洲领导力网络 " 网站截图
同样的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这两种 " 胁迫外交 " 的标准操作,美国也用到了中国身上。作为上届特朗普政府拉帮结派对华大搞 " 脱钩 " 政策的延续,本届美国政府仍在全球执迷不悟地图谋 " 封杀 " 中国企业。
据丹麦《政治报》(Politiken)披露,美国驻丹使馆近期曾要求该报说明是否使用了中国相关科技企业的电子设备,并威胁 " 如果拒绝提供有关信息或使用这些企业设备 ",美使馆或将终止订阅该报。报道还说,美使馆也向丹麦其他相关机构提出了类似要求,并宣称这是美国 " 在全球范围的统一行动 "。
不过,面对美方这一无理要求,丹麦《政治报》断然加以拒绝:" 我们做不到,我们也不想这样做。"



△丹麦《政治报》(Politiken)报道截图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 胁迫外交 " 这顶帽子,没有国家比美国更适合戴。丹麦《政治报》被胁迫事件就是美国奉行 " 胁迫外交 " 的生动案例。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
胁迫外交的 " 战绩 " 败多胜少?
实际上," 胁迫外交 "(Coercive Diplomacy)概念的发明者和实践鼻祖正是美国自己。
早在半个世纪前的 1971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亚历山大 · 乔治就首次提出 " 胁迫外交 " 概念,用来概括当时美国对老挝、古巴、越南的政策。按美方的解释," 胁迫外交 " 主要是利用军事和非军事威胁来影响对手的行为。



△美国防务新闻和评论网站(realcleardefense)报道截图
几十年来,美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诠释了什么是 " 胁迫外交 ",那就是通过武力威胁、政治孤立、经济制裁、技术封锁等方式,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就连美国政府对于 " 胁迫外交 " 一词也不讳言,比如将 1994 年迫使海地军政府下台誉为 " 美国胁迫外交的范例 ";此外,美政府还在 2003 年把大约 303 亿美元的军费用途明确列为 " 开展胁迫外交 "。
早在 2003 年,美国布兰迪斯大学教授罗伯特 · 阿尔特等一些学者就研究了美国自冷战结束到 2003 年这 12 年里的 " 胁迫外交 " 案例,并写下《美国与胁迫外交》(The United States and Coercive Diplomacy)一书。



△《美国与胁迫外交》书籍封面
阿尔特在书中指出," 胁迫外交 " 日益成为美国决策者热衷使用的流行工具,但从美国对索马里和科索沃的干预到对朝鲜的政策都显示,这种政策的 " 失败多于成功 "。从长远看,使用这种 " 高风险工具 " 的代价要比收益大得多。" 除非你准备在失败时发动战争,否则不要使用‘胁迫外交’ "。



△美国和平研究所(USIP)网站截图
美国前副国务卿阿诺德 · 坎特也曾指出," 胁迫外交 " 看似能够以低廉的代价实现重大战略目标,但其实很少有例子表明它真正有效。



△阿诺德 · 坎特
正如美国 " 防务新闻和评论 " 网站文章总结的那样,纵观历史,美国一直将 " 胁迫外交 " 作为影响对手行为的外交策略,但 " 胁迫外交 " 并不能保证成功,而且有让局势升级的风险," 就像 2003 年入侵伊拉克那样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2 21: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