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83|回复: 0

得知青州背叛之后,朱温有哪些举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23 19: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朱温大举进攻李茂贞的时候,青州王师范公然宣布反对朱温。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坏消息,但在朱温事业上升期时,这其实是一个好消息。

如果朱温处于事业的下坡路时,王师范公然挑战朱温的地位,山西李克用、河北的刘仁恭、淮南的杨行密、荆州的赵匡凝、关中的李茂贞,跟着一块蠢蠢欲动,那后果肯定非常严重了;如果朱温手下的一些小弟,也跟着蠢蠢欲动,那后果就更严重了。

但是,朱温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时,王师范公然挑战朱温的结果,就是他孤零零地站在了朱温的打击范围内,其它大佬或是什么行动也没有采取,或是象征性的动了动,就没有下文了。在这种背景下,王师范这样挑战朱温的地位,只是给朱温提供了打击他的绝佳借口。

几年前,王师范就臣服于朱温了,既然选择了臣服,朱温就得尊重他的既得利益,否则以后谁还敢轻易臣服朱温呢?

问题是,朱温没招王师范,没惹王师范,王师范就敢背后捅朱温一刀,朱温现在收拾他,谁也不能说朱温过分吧。从某种意义上,青州背叛,只是给朱温向青州渗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1.jpg


青州军阀同样历史悠久,因为用官话说,青州军阀就是传说中的平卢节度使,是仅次于河北三镇的老牌军阀。

安史之乱后,最牛的几个资深军阀,排前三名的自然是河朔三镇(幽州、成德、魏博),排第四名的,大约就是平卢节度使。

黄巢之乱开始时,王师范的老爸用武力夺取平卢节度使之位。

王师范的老爸死后,应该由谁来当节度使呢?有人认为,应该由王师范来接管;总而言之,父死子继。虽然说,当时的王师范只有16岁。

问题是,节度使之位父死子继,这是标准的非法行为。更主要的是,中央政府也任命了新的平卢节度使。

在这种背景下,应该让谁当节度使呢?有人支持王师范,有人支持崔安潜(中央政府任命的新节度使)。

虽然说,从理论上,节度使之位父死子继,那纯粹就是军阀行为;问题是,如果手中的枪杆子够硬,它就是可以变成合法的。

关键是用扯淡的理论去看,王师范的老爸死了,大家都支持年仅16岁的王师范当平卢节度使,这得是一种什么精神啊?面对此情此景,如果用英雄史观,很容易让人想起“念先帝之遗德,欲报之于陛下也。”

否则,16岁的王师范何德何能,竟然让平卢将士,宁愿冒着对抗中央政府的风险,拥戴他接替自己老爸的位置呢?

最后,王师范火并了反对自己的高级将领,并且驱逐中央政府任命的新平卢节度使。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政府只能任命年仅16岁的王师范为平卢节度使。

面对此情此景,用英雄史观去看,王师范这就是天纵英才啊。因为仅年16岁就成功火并了挑战自己地位的大佬,并成功驱逐中央政府任命的新节度使,从而继承了自己老爸的地位,这得多大的本事啊?

虽然相关的历史资料比较有限。

但是,王师范可以成功继承自己老爸的职务,主要原因显然是青州大佬,谁也没有压倒的优势,在这种背景下,拥戴年幼的王师范,才能维持青州军阀集团从前的均势,才能避免外来势力向青州军阀集团渗透。

所以在王师范的老爸死后,大家就拥戴年仅16岁的王师范坐上了青州头把交椅。在这种背景下,任何试图挑战王师范地位的人,自然是没有活路的。

2.jpg


王师范继承自己老爸的地位,是公元889年的事,那一年黄巢之乱结束5年,王师范16岁。

王师范与朱温正式反目,是公元903年的事。那一年,黄巢之乱已结束20年,王师范已30岁了。

在这么久的时间里,青州军阀一直是坐观风云起;在朱温一统中原后,青州军阀通过倒向朱温一边,依然最大限度地维持着自己的独立。换而言之,青州虽然倒向了朱温一边,但是他的独立性并没有消失。这是老牌军阀特有的牛X,总而言之,任你风云变幻,我依然是笑看风云。

但是,随着朱温势力越来大,他们的这种独立性,似乎越来越难保持了,所以,他们开始都是蠢蠢欲动。但是,在朱温势力如日中天之际,大家都知道,谁先出头,最先倒霉的就有可能就是谁,所以谁也不敢轻易动手。

问题是,反过来说,这也可能是时来天地皆同力的时刻,一切是显然的,既然大家都想打击朱温,却偏偏谁也不敢动手,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你带头打击朱温,而且人们纷纷跟随你行动,你就有可能借机成为新的霸主。

王师范为什么要与朱温反目呢?

按王师范的说法,自然是他接到皇帝勤王的诏书,所以才这样做的。总而言之,虽然朱温权势熏天,但是为了皇帝的安危,他只能奋不顾身地这样去做了。

问题是,谁也知道这种理由非常扯淡。因为让朱温去说,甚至是让传统史书去说,谁也知道,当时的皇帝被李茂贞挟持了,所谓皇帝的圣旨,无非就是李茂贞的意思。

从这层意义上,这是因为青州军阀看到朱温势力越来越大,知道这样发展下去,自己独立性,有可能就会无法保存了;关键是,青州军阀也看到,现在的朱温已渐渐成为天下公敌,难免会认为,只要自己把握这个机会,就能一举取得朱温在中原的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王师范当时派出众多军队,秘密分头行动,总而言之,务必在朱温没有觉察前,务必在朱温军事主力停留在关中的时候,一举把朱温在中原的各地政府机构,全部接管过来。

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当时,关东的军队大多跟随朱全忠在凤翔,王师范分别派遣各个将领假装是进献贡品的使者及商贩,包捆兵器,用小车装载,进入汴、徐、兖、郓、齐、沂、河南、孟、滑、河中、陕、虢、华等州,约定在同日一齐发兵,讨伐朱全忠。

但是很不幸,王师范的计划很美好,在实际行动中,只有刘鄩所率的一支军队,按计划夺取了兖州,其它军队呢,都因为行动暴露,而以失败告终。

说到这里,我们专门介绍一下刘鄩。

王师范夺取平卢节度使之位时,刘鄩就开始展露头角了。

在王师范与朱温正式开战时,刘鄩已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了。但是刘鄩如果就此死了,也实在不值得我们专门介绍他。问题是,刘鄩真正辉煌的历史,是在他投降朱温以后才开始的。

刘鄩虽然是一个金牌小弟,却绝对有坐看风云起的大哥头脑。

所以刘鄩在攻打朱温的过程中,那是步步留后手,等青州之乱被平定后,朱温亲自接见刘鄩,而刘鄩从此之后,就是朱温一系最重要的将领之一;在梁晋争霸战末期,刘鄩就是朱温集团的军界第一人;王彦章是在刘鄩死后,才成为朱温集团的军界一哥。

刘鄩作为一代智将,在攻打朱温时,就表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政治技巧。

关键是,面对朱温的劝降,刘鄩始终的说词也是,我只知道忠于我的主公,其它的事,我不懂得。换而言之,我的主公愿意与朱温开战,我就一直与朱温作战;我的主公愿意投降朱温,我也会马上投降朱温。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对你们并没有任何恶意,需要合作时,这一切都是可以考虑的。

王师范投降后,人们劝刘鄩投降时,刘鄩的说词始终是,我的军队、我的地盘,都属于我的主公王师范,我不能拿它送人情;这个人情就算要做,也得做在我主公头上。

当年李世绩投降大唐时,也是这样做的。总而言之,在最危难之际,他也表现了国士的风度。换而言之,他在最后关头,也会尽力为自己的主公,争取一些谈判的筹码。

朱温一见刘鄩,就给予他极高的职务;刘鄩从一个降将的身份,突然位于朱温众多旧部之上,也没有任何不安的意思。

这是一种标准的霸气。一切是显然的,刘鄩虽然是降将,但是没人会把他当降将看,也没人敢把他当降将看。

王师范之所以会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行动,多少有点晚了。因为王师范展开行动时,李茂贞已失败了。这样一来,朱温从关中脱身就比较容易了。关键是,李克用本来计划援助王师范,突然听到李茂贞已失败,朱温军事主力随时能杀出关中,也取消了援助王师范的计划。

王师范行动得比较晚,大约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二、他希望在朱温势力马上要暴长、却没有真正暴长的关键时刻,再突然动手。因为朱温实力马上要暴长时,关东军阀的危机感会更加深重,在这种时候,王师范挑战朱温,容易获得大家的共鸣;关键是,在朱温实力就要暴长,却没有暴长的时候,王师范挑战朱温,大家也容易敢于跟着王师范行动。

所以,就在朱温大败李茂贞的关键时刻,王师范动手了。但是很不幸,王师范挑战朱温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人响应他。

此时的朱温,势力正是如日中天之际,谁敢站出来挑战朱温,恐怕就是把朱温的火力吸引到他这一边;如果没有人响应他,他只能让朱温痛揍一顿。不要说别人了,就是李克用敢这样干,都会让朱温打得有弃城逃走的念头。

所以,面对朱温势力越来越大,大家的心情难免是矛盾的。他们一方面想跳出来反抗朱温,却又怕成为被打击的出头鸟;另一方面,他们又难免幻想,只要自己站出来挑战朱温,就会获得大家的支持。

所以,面对朱温势力越来越大,大家的心情难免是矛盾的。他们一方面想跳出来反抗朱温,却又怕成为被打击的出头鸟;另一方面,他们又难免幻想,只要自己站出来挑战朱温,就会获得大家的支持。

总的来说,随着朱温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就是有可能出现由盛转衰的转折,但是这个转折在什么时候出现?甚至是会不会出现?其实都是个未知数。王师范试图把握这个机会,却依然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是那样的孤单。只要没有得到大家的响应,谁与朱温单挑,也是没有多大悬念的。因为整体实力太过悬殊了。

虽然在此过程中,青州军阀不愧为老牌军阀,而且淮南杨行密也派出猛将王茂章相助,所以在朱温主力回师关东前,王师范也曾大败梁军,并且打死了朱温的侄子朱友宁。

但是总的来说,这种战争是看不到前途的,所以等朱温主力投入山东战场后,杨行密派来的援军,也很快退回了淮南。

在这种背景下,经过一番打斗,王师范只能向朱温请降了。

因为,此时的朱温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大,战线拉得越来越长,所以朱温在大败王师范后,也缺乏一举灭掉王师范的能力;就如他在关中大败李茂贞,也难以一下把李茂贞淘汰出局。

朱温在陕西大败李茂贞时,山东的王师范背后一刀,让朱温只能回师山东。

朱温在山东大败王师范的时候,关中的李茂贞又开始蠢蠢欲动了。在这种背景下,朱温知道,如果他一味要把王师范淘汰出局,有可能会弄巧成拙的。所以他接受了王师范的投降。

虽然王师范在此失败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但是就如李茂贞被朱温大败后,依然保持着独立性,他们的整体实力、影响力无形中大大缩水了。

乐观的估计,朱温就是可以通过这种不断削弱自己对手的方式,逐渐把天下蚕食掉。问题是,如果反对朱温的力量,突然此起彼伏,而且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密集时,朱温集团不断扩张的势头,还能继续吗?

说到最后,似乎还得简单介绍一下王茂章。王茂章是杨行密派来援助王师范的猛将,朱友宁被杀,很大程度上就是王茂章的功劳。朱温率主力投入山东战场后,看到王茂章,给予王茂章极高的评语。总而言之,“使吾得此人为将,天下不足平也!”

王茂章面对朱温的主力,自然也不敢死扛到底,也不可能取胜,但是王茂章却保证了全师退回淮南。

杨行密死后,王茂章在淮南干得不如意,就离开了淮南,后来听到朱温有重用他的意思,于是就投靠了朱温。

看到大哥这样不拘一格的重用人才,我们难免会感觉非常敬佩。问题是,那些跟着大哥一块打天下的元老们,会怎么想呢?总而言之,我们早早就跟随朱温一块打天下,现在却让各种降将排在我们的前面,这叫什么事呢?

总的来说,朱温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大,难免会顾此失彼;而且随着集团内部的矛盾加剧,朱温对自己集团的控制,也是感觉越来越吃力。

在这种背景下,朱温虽然遥遥领先,大有统一北方、甚至统一天下的架式,却总是一副可望不可及的样子。而且终于在某个时刻,突然开始由盛转衰了。

来源:搜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18 14: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