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33|回复: 0

从超人到公敌:李嘉诚在香港,是怎么变臭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7 09: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变的不是李嘉诚,而是香港社会。

前不久,全球最累城市前 10 名出炉。
排名第 1 的是香港,而且已经连续两年位居榜首!
每周工作时长超过标准周工作时间的 29%!
香港人为什么这样累?
有人评论,都是因为李嘉诚!
虽然在 3 年前,90 岁的李嘉诚宣布退休,但是在香港,关于李嘉诚的争议却一直没有停止。
不过,争议的背后,实质上是香港社会的巨大变迁。



1928 年,李嘉诚出生在广东潮安的一个书香门第。
1939 年,为躲避日军侵华,李嘉诚一家南下香港,投奔他自己的亲舅舅,香港钟表大王庄静庵。
没过几年,李嘉诚父亲因病去世。15 岁的他辍学打工,在舅舅的公司,从学徒做起。
他善于学习,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学会了各种钟表的修理与维护。
后来,他干脆自立门户,18 岁干上了业务经理,20 岁更是成为总经理,统领全局。



年轻时的李嘉诚
1950 年,李嘉诚 22 岁。
靠着省吃俭用和亲友帮扶,他用 5 万港元创立了长江塑胶厂,开始出口当时最热销的商品——塑胶花。
李嘉诚回忆创业之初时的场景,每天至少工作 16 小时,全年无休,工厂人手不够,自己就身兼数职,采购接单一把抓,每天都要定 2 个闹钟起床。
1957 年,长江塑胶厂组建股份制公司,更名长江实业有限公司。
1958 年,长江实业突破 1000 万营业额,纯利润达到了 100 多万港元!
李嘉诚因此得名 " 塑胶花大王 "!
一个从大陆来的穷小子,年少丧父,身处逆境仍然勤奋向上,当机遇来临又善于把握,果断下海创业。
可以说,这个时代的李嘉诚是 " 香港梦 " 最好的代言:
只要肯吃苦努力,就会成功。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李嘉诚的成功是因为个人努力,但更多的还是顺势而为。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中国大陆实行贸易禁运。
港英政府管辖下的香港就成为重要的转口贸易窗口。
香港可以进口大量便宜的内地物资,因此积累了大量廉价的生产原料。
1953 年,美国允许香港制造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从此一跃成为香港地区最大出口国。
二战后,西方经济快速复苏,人们开始追求生活品位,此时能够装饰房间,艳丽耐用的塑胶人造花迅速风行。
香港人迅速发现了这个商机,巨大的海外市场点燃了香港制造业的激情。
1960 年左右,大批潮汕移民涌入香港,又为当地制造业带来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凭借天然优良海港和关税优势,香港制造业蓬勃发展。
1960 年,香港当时的塑胶花厂只有 500 多家,到了 1972 年,已经有多达 3300 多家。
从事塑胶花行业的人口占据了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更为惊人的是,香港占据了当时世界塑胶花市场约 80% 的市场份额,几乎全球可以看到塑胶花的地方,都写着 MADE IN HK。



港产品在 1970 年代占比超越转口贸易
难怪有香港大叔调侃道:李超人能有今天的大富大贵,自己当年也曾帮他一把。
原来,这个大叔当年也曾帮他穿过胶花。
制造业带来了充分的就业。虽然穿胶花工作很辛苦,但对未来还有期望。
前任香港特首梁振英也曾回忆当时的日子:
一家人埋头苦干,每天做十几个小时,每月能挣 300 多元,1966 年梁振英父亲退休时,退休金加上穿胶花的兼职收入,可以在西环买一个约 40 平的小房子。
1970 年,香港企业达到 25000 多家,雇员 55 万人,制造业占生产总值的 30.9%,转口贸易做了百年的香港,用 20 年时间,成为一个轻工业城市。
李嘉诚,也在香港社会崭露头角。



香港制造业快速发展,导致土地供应紧缺。
当时的港英政府对全港土地采用批租制度,即港英政府向开发商批租土地,开发商通过向政府支付土地出让金获得土地使用权。
租地收入成为港英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1946 年时香港人口只有 60 万,而到了 1979 年,香港人口已经接近 500 万人。
人多地少,导致租金年年上涨,对商机格外敏锐的李嘉诚看出了门道,饱受租金涨价困扰的李嘉诚开始投资房地产。
曾经火爆亚洲的 TVB 电视剧《大时代》中,韦嘉诚的原型就是李嘉诚。
韦嘉诚坦言,香港未来三十年都是地产的世界!



1958 年,李嘉诚陆续在港岛北角、柴湾、新界、元朗等地区发展工业大厦,规模越来越大。
1967 年,香港爆发反英运动,一时人心惶惶,地产陷入低潮,此时李嘉诚抓住时机,大量收购便宜地皮物业,为日后房地产腾飞大赚特赚埋下伏笔。
1971 年 6 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公司,1972 年 7 月,长江地产改名长江实业,并且当年 10 月在香港上市,上市第一年恰逢股市热潮。
从股市源源不断吸金的长江实业,快速拓展其土地储备,上市短短一年,土地储备扩充约 20 倍,并且快速积累财富。
逆势而为,善于抄底成为这个时期李嘉诚的标签。
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全球陷入经济下行,香港股市泡沫破裂,楼市更是下跌了 30 — 40%,香港经济四大支柱之一的和记黄埔因为濒临破产被汇丰银行收购。
早就盯上和记黄埔这块肥肉的李嘉诚,开始和汇丰银行接触。
地产大佬要想长盛不衰,离不开和银行的协同合作。
汇丰银行在香港的地位,更是无人能比!
此时沈弼任汇丰银行主席,他和李嘉诚私交非常好,以非常白菜价的价格将和记黄埔卖给了李嘉诚。
当时的和记黄埔总经理比尔 · 威利回忆道,6.39 亿港元的成交价还不到和记黄埔净资产的一半,甚至当时已经有更高的出价者,但是李嘉诚还是捡到了这个大便宜,此外还获得了延期付款的特权,进一步降低了资金的占用。
1979 年,成功收购和记黄埔地产后,李嘉诚的长江地产,已经是仅次于怡和集团的香港第二大房地产公司。
为了感谢沈弼的帮忙,李嘉诚旗下所有商业事务都通过汇丰银行来进行,1986 年,沈弼退休时,李嘉诚更是非常大方地制作了一个高达 1 米高的汇丰银行总部纯金复制品,作为送别礼物。



当晚就餐的宾客对于李嘉诚如此高调的行为都惊奇不已,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能看出两人的关系是多么亲密。
1981 年,成功控制和记黄埔的李嘉诚,实力更加雄厚,此时的长江实业拥有楼宇面积已达 1450 万平方尺,成为香港名副其实的地主。
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李嘉诚,登上《远东经济评论》封面,李超人一战成名!



这前后二三十年,应该是李嘉诚最风光的时候。
1981 年,他被授予香港太平绅士。
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几乎所有香港顶级大学都给了李嘉诚荣誉博士学位。
在国外,他还获得比利时利奥波德勋章指挥官勋衔、英国 CBE 司令勋衔、英国 KBE 爵级司令勋衔、法国荣誉军团司令勋衔等等。



李超人在地产界大赚特赚。
香港社会也在悄无声息,却又深刻地发生着变化。
越来越多香港大佬投身房地产和金融业,制造业占比逐年下降。
同时,香港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涨,1979 年时,香港地区的人均 GDP 已经达到了 4569.45 美元,而此时的内地只有 183.98 美元。
大陆开始改革开放后,大量香港厂商把自己的工厂转向劳动力和地价更便宜的大陆,只留一部分技术和营销部门在香港。
此时香港和珠三角地区的联动,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
这给大陆带来了外资和就业机会,对于香港的企业家来说,产业转移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收益,带动了香港转口贸易的高速发展,也推动了香港经济近 20 年的繁荣发展。
此时,港人对于李嘉诚的呼声非常高,因为日子过得还不错,大批崛起的中产阶级,挣了钱自然消费升级,带动了商超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香港作家陶杰曾评论道:李嘉诚和过去的大佬不同,他是白手起家的典范,有了钱跑到全世界收购资产,打着香港资本的旗号,是狮子山精神的化身。



伴随着的,是李嘉诚在香港的商业帝国版图,越来越庞大。
从居民住宅到生活百货,从电力能源到移动通信,从购物商城到航运交通。
香港人的 " 衣食住行 " 都有李嘉诚家族产业的身影。
以至于港人调侃说,香港是名副其实的 " 李家的城 "!



李家产业遍布香港
但香港经济结构的变化,慢慢地在越来越多社会民生领域反映出来。
房价高涨,收入不均衡加大,使得人们对于李嘉诚的评价开始发生变化。
此时李家的产业在香港已处于垄断地位,不断引起民间怨气。
2013 年,香港爆发二战后最长的一次工人运动,李嘉诚旗下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工人不满工资有减无增,工作环境恶劣,连续工作 24 小时才得到 1300 港元,比 1997 年时还少了 13%。
工潮发生后,李家一开始态度强硬,李嘉诚次子李泽楷旗下的《信报》,连续发文批判工潮,这也点燃了香港人民的怒火。
他们随即转向和记黄埔总部的长江中心抗议,甚至以李嘉诚作为针对对象。



经历了 40 天的抗争,最后事件以 9.8% 的加薪幅度宣布结束。
在关乎民生的移动通讯市场,李嘉诚次子李泽楷以现金 188.7 亿港元收购了香港另一家电信公司 CSL 的全数股权,此举让香港电信商数目由 5 家减成 4 家。
连同李嘉诚的和记电讯,李氏家族垄断了香港移动通信市场 70% 的市场占有率!
香港学者林本利直言:
对于香港社会大众而言无可奈何,一个家族占据 70% 的市场,如果两家一起涨价,用户根本没有办法转用其他电信商。
就如李家旗下的港口货运码头一样,如果码头涨价,客户想转走,但其他码头的吞吐量根本不够,用户只能被迫选择光顾李家旗下的码头。
如今的香港年轻人,住在长江实业旗下的住宅里,每月大部分的收入贡献给房贷,家里安装的电话网络来自和记电讯,看电视听电台来自他儿子李泽楷的电信盈科,下楼逛商场,去的是百佳超市,买洗化用品要去屈臣氏。
生活中的所有消费,都流进了李家的钱包!
糟糕的现实,也让香港年轻人失去希望。
如今的年轻人开始抱怨,曾经辉煌的香港已经不再,再也没有机会成为 " 下一个李嘉诚 "。
数据也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点,2021 年福布斯富豪榜上,40 岁以下的亿万富豪,只有一人是白手起家创建 FTX 的 Sam Bankman,其余 5 名均是出身地产富豪名门之后。
最近十几年,香港科技发展步伐缓慢,年轻人得不到大展拳脚的机会,但金融和地产仍在快速积累财富,在楼价持续走高的今天,年轻人正在失去未来。
在一项关于能否超越父母阶级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出身不同阶级的青年,获得更高阶级地位的机会并不均等,当出身阶级 1(1 最高,4 最低)的青年,有 50% 的概率仍然可以留在最高阶级,而出身在最底层阶级的青年,只有 27% 的概率实现咸鱼翻身,跻身最高阶级。



李嘉诚、李泽楷父子
当李嘉诚之子,李泽楷的电讯盈科只值 8 亿港元的时候,李嘉诚出资 30 亿接盘。
儿子干得再差也不要紧,因为一切都有一个超人爸爸托底。
但更多香港年轻人则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于是通过各种渠道发泄自己的不满。
而李嘉诚又成为很好的发泄对象,甚至有人说他是香港年轻人的公敌。
面对质疑,李嘉诚曾说,不要拿空洞的道德来衡量我,我只是一个商人。
李嘉诚说得倒也没错,其实从一开始,他就是按照商人的准则去做事。
变的不是李嘉诚,而是香港社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5-3 00: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