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83|回复: 0

“河滨大楼”里里外外的故事,徐策新作《春水》沪上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7 03: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上海香港三联书店、上海文汇出版社主办的“魔都三部曲”收官之作《春水》,日前举行首发式。作者、嘉宾、读者共赴“春水之约”,心灵碰撞,传承历史,共忆“河滨往事”。
穿梭虚与实:从河滨大楼走进河滨大厦
新书首发式上,作为河滨大楼曾经的住户之一,作家、一级编辑徐策一开场就毫不讳言写书带给他的人生馈赠,“我这条小鱼终于回归河滨大楼这一海洋,感动并幸福中。”生于斯,长于斯,他在那里度过幼孩时。随着年龄渐老,重返生命源头河滨大楼的念头在他心里越来越浓烈。“特别要说一说我儿时看到、听到、闻到、接触到的原初的东西。看到紫铜量角器一样的电梯显示器,摇发摇发的弹簧门、锃亮的黄铜拉手和悠长不尽、半明半暗的走廊;听到钢琴声从门缝里泻淌出来,无线电传来悠长的评弹声;闻到走廊上会有厨房的气息,有时是某家的红烧肉气味,非常嘴馋;接触到后楼有一部货运梯,如果死了人,就会从这个地方下去,电梯门一开,白布罩着,很惊悚。”
“那里留有我的父辈人生死挣扎的乐与苦、聚与散、浮与沉、生与死,锥心之痛难以释怀。河滨大楼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时空轮回般的历史风貌,以巨大的气场强烈地震撼和吸引着我。”于是,记者出身的他,开启了与河滨大楼的第一次对话。如果说河滨大楼是本体的存在,那书中的河滨大厦,则是作者运用虚构与非虚构叙事手法的结合,在大量采访写实的基础上,为大楼再一次造像、立传。
从创作角度剖析,徐策分享此次创作的《春水》及另两卷《上海霓虹》《魔都》,都是以被誉为“亚洲第一公寓”的河滨大楼为真实场景创作的。历史上,以摩天大楼、高级公寓为题材或场景来创作的艺术作品虽然为数不多,但还是有非常亮眼的里程碑式的杰作。集中描写公寓的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小说有哪些呢?据悉,电影有张骏祥导演、白杨主演的《还乡日记》;张爱玲小说《心经》《桂花蒸·阿小悲秋》《小团圆》,散文《公寓生活记趣》等,都是不可超越的杰作。上海自开埠以来,一直有两个比较突出、相对固定的现实中、物理上或心理上的存在,比如浜南与浜北、租界与华界、上只角与下只角,两者是一种对应的概念或现象,而河滨大楼集中了上述所有的元素和成分;再者,新与旧、富与贫、外来与本土、人性的光芒和弱点等,所有这些东西都在河滨大楼并存、对峙、叠加、渗透、融合,并且一直互换着角色,河滨大楼无疑是独特的,很有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它的美丽与沧桑都是现象级的,或史诗级的。
文学与历史:穿越时空的对话
河滨大楼租客、曾在美国攻读历史学硕士、媒体人士,业余以河滨大楼为背景做田野研究并获得多项成果的嘉宾陈仲伟,分享了他的河滨缘起。在美学习历史的他,因缘巧合接触到河滨大楼,从此被它强大的气场和神秘故事所深深吸引。他不仅特地住进大楼里,还通过学习历史的积淀,搜集到大量出现在回忆录、口述史、旧报刊、线上拍卖信件等英、日、德文记载的河滨大楼史料,为研究提供了一手资料。
在浩瀚时空里寻宝,将各种线索汇聚在一起,陈仲伟乐此不疲。毫无疑问,河滨大楼的很多套宅子曾高朋满座,发生过传奇性的历史会面。
资料显示,曾经的河滨大楼住户大多属于文教商业领域精英,随着改革开放,外国住户增多;作为客栈,河滨大楼交通便利,早在其落成之前,该地块就曾为一家名为“东和洋行”的日商旅馆所在地,发生了知名的“金玉均遇刺事件”;也曾为“犹太人避难所”以及哥伦比亚、米高梅等好莱坞制片厂在华办事处。
河滨大楼的住户勾连起全世界的网络,是上海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缩影。具体到每一套每一间先后相续的住户,身份及邻里关系都折射出大历史的背景,又埋藏着不少故事。比如1932年美国作家伊罗生搬入河滨大楼,鲁迅先生曾多次造访这里,并被伊罗生介绍给多位外国左翼作家,同时,鲁迅先生所推崇的德国铜版画(珂勒惠支),也是首次在此被发现并推介;1945年,约翰•W•鲍威尔搬进了410室,接续其父亲复刊在华主要英文媒体之一《密勒氏评论》;作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中国总部,当时这里不乏前来光顾的知名人物,韩丁、阳早、李敦白、白乐夫等都曾在河滨大楼工作或居住。
在陈仲伟看来,徐策笔下的河滨大厦,更像一座立体的“天然历史博物馆”,生动再现一部部精彩绝伦的个人史、家族史与民族史。这些隐没于史料的细节故事,与研究史料时空呼应,变得日渐丰满。更可贵的是,小说中大量上海话的地道对白,延展开的是一幕幕上海地域特有的人情世故、情绪契合和感性表达,故事灵魂也沉浸于这些日常烟火气的对白中,慢慢铺展开来。有趣的是,他还在包括《春水》的河滨大楼题材三部曲中,遇见具有年代感的一些本地方言,这些浓油赤酱的正宗沪语,有着本埠市井生活的活色生香。
苏州河畔,悠悠往事入梦来
嘉宾张以晶是河滨大楼老住户的代表。他是民国元老、原陕西首任都督张凤翙的外孙,担任民革上海市静安区委员会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从4岁踏入河滨大楼到2003年离开,长居近50年,张以晶大半辈子皆与河滨大楼有着道不尽的回忆、牵绊与交集。
2016年偶然的机缘,张以晶读到《上海霓虹》,随手翻看几页,便被其间的故事深深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本书以河滨大楼为背景,儿时的记忆如潮水般涌入,梦里的父辈、熟识的邻居、童年的玩伴,或绽放,或离去,或凋零,强烈的代入感,沉淀于此。”《春水》里有着儿时与其同住大楼里的重量级人物——民国时代的围棋国手、国内会计学泰斗、素有“江南鲤鱼王”之称的女画家、学者型的外交官等。“这些人物的原型曾真实地生活在我的周围。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带我去画家吴青霞家里做客,那时长廊里便挂满了她的鲤鱼画作。”
事实上,河滨大楼里的人物及其命运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初及以后的很长时期,除了“大房间”套房里以南下干部、高级知识分子、资本家为主体的人物故事,令张以晶印象深刻的还有住在“小房间”里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这些鲜活的人物在《春水》里重现,轻而易举地唤回儿时的美好。
“每到夏天,住在小房间,以卖棒冰、西瓜为生的阿跷就会背着木头箱子,敲着木块,在大楼走廊间穿梭吆喝‘棒冰吃伐,光明牌赤豆棒冰吃伐……’那时,听见他一喊,我们几个玩伴就争先恐后地奔着去买棒冰。还有一边剃头一边讲故事的剃头匠“娘舅”,往往头都剃完了,他的故事却未完待续,被怔住的我们从此剃头都不用催了。”
那么多记忆沉淀其间的人生片段,由徐策笔下的三部曲娓娓道来,除主线外引申开去、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原生故事,更让张以晶读得欲罢不能。在他看来,“感悟历史变迁,厚植家国情怀,恰逢纪念建党百年之际,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何尝不是浓缩在河滨大楼里,而小说亦成为学习历史的鲜活读本。”
令人欣喜的是,当下,虹口区计划将苏州河虹口段滨河绿地打造成为世界级城市会客厅,同时“亚洲第一公寓”河滨大楼修缮也即将竣工,有望一睹86岁大楼的韶华姿容。“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半辈子植根于此,故地重游,张以晶感慨沧桑巨变。他热忱期待,焕然一新的河滨大楼能吸引更多游客打卡观光,留住历史,奔向未来。
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
作为“魔都三部曲”的压轴之作,《春水》延续上部几个家庭主要人物的剧情,将故事发生的时间锁定在1971年至1988年,并延伸或跨越至2000年后。除了民国围棋国手、英国老太、骆老头等“老面孔”,随着时间推移,又新添诸多大楼颇具代表性或标签式的人物。如早年具有留洋背景的高知夏臻合、凌之轲等,素有“江南鲤鱼王”之称的女画家,第一代领港人贝瑞康,沙逊账房先生老爹,变为外贸高官的成荇农,学者型外交官茅之伟等。
另外,大楼里有一些人,则完成了从社会底层到人生赢家的超越。当来到1976年十月的阳光下,特别是三中全会春回祖国大地、河滨大厦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景象:恢复高考、改革开放、“英语热”“出国潮”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5-3 17: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