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46|回复: 0

古代也有“宅急送”:从前的车马未必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9 07: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人类为了生存,想方设法地借助呼叫、手势、动作或者做标记,交流信息。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信息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国家良好的交通设施和高效可靠的传递方式,换言之,需要由政府建立起一套完整可靠的系统,确保内部信息传播。在这方面,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摸索着建立了一整套中国古代邮驿系统,让各种重要信息在中华大地上传递,使之成为世界邮政史上一段佳话。从有文字记载的商朝算起,中国古代国家通信(后人称其为邮驿)就已经显露出雏形,距今已有3700多年。作为古代政府为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组织,邮驿在古代一般不对民众开放。平时,它是传达政令、沟通中央与地方及地方间联系的纽带;战时,它是飞报军情、指挥作战的得力助手;一遇重大灾异或事变,它又成为政府采取特殊措施,处理非常事故的重要手段。

中国最早邮驿系统

早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中国就有记载说尧曾设“诽谤之木”采纳民间意见,为了使交通顺畅,还特地修了一条康庄大道。到了舜的时代,就将“诽谤之木”制度化,专设喉舌之官——“纳言”,夙夜出入各地听取民间意见,负责将舜意往下传达。在国家通信组织诞生之前,这些通信员就成了疏通信息渠道、“明通四方耳目”的关键。

不过,这些传说过于久远,缺乏更可靠的旁证,使得人们往往对此存疑。而中国现存最早关于政府组织通信活动的记载,还是来自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根据专家的研究解读,他们认为在商纣王时期,政府已普遍利用音传通信的手段。商朝君主武丁因不放心妻子妇好带兵出征,常常用卜辞问:“妇好有信?”或“妇好无信?”此信既指消息,也有询问信使是否到来之意。

据说,殷商王朝与外地的消息往来传报,已逐渐形成了驿传制度。商都城内城外,大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通衢大道沿线,为了旅途方便,商朝政府设立了许多供贵族阶级人员过行食宿的“羁”舍,不少学者视其为中国最早的“驿站”一类的特别设置。“羁”舍以王都为交通中枢,设在通往四方的干道上,以数目顺序编次,由近及远共立5站,据估计每一站相隔30里,第五羁当距王朝约150里。

在殷商王朝里有专门传递信息的信使,商王出行时会跟随左右,以供君主随时向臣下发布命令。殷商的信息传递是由专人送达,没有后世多级传递的迹象,所以信使在行途中会很辛苦,遭遇各种艰难险阻。有一片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一位年迈信使在路上走了26天,差不多600里的路,结果还没到达目的地就“过劳死”了。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走上几十天、几百甚至几千里路,对信使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烽火戏诸侯”背后的西周邮驿系统

西周时期,周幽王为了博宠妃褒姒一笑,不惜点燃烽火欺骗各地诸侯来救,以至于后来真有外敌入侵时,反而无人出兵,导致亡国。这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早已经成为后世著名典故。抛开其中的各种教训意义不谈,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至少在西周时期,在军事上用烽火传讯示警的制度已经确立了起来。在边境的道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筑有烽火台。烽火台上驻扎戍卒,一遇紧急情况立即点燃烽火,然后一座座烽火台传递下去。这种信息传递方式一直延续到后世,还演化出了许多规定,比如白天举烟、晚上举火;500人以下一道烽火,500人以上两道烽火,等等。不过,这种方式仅适合传递紧急警报,无法传达具体消息内容。所以,更加可靠的官方邮驿制度应运而生。

西周就已经建立了一套可靠的传递系统,这从汉字中就能反映出来:以车传递称为“传”,“传车”是轻车快传,主要供使者乘坐,用来征召大臣通报紧要事项;而另一种则称为“驲”,是供级别高的人乘坐的“特快专递”传车;让善于奔跑的人跑步传达,则叫作“徒”;而在边境负责传输的机构,则被称为“邮”。从这些丰富且含义准确的名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周的邮驿制度已相当完善。资料显示,西周沿途设置的休息站设备齐全,大约8里设饭铺,32里设客栈。在驿道上还有叫作“委”“馆”“市”的休息站,在里面可淋浴、休息和放松。西周时,全国有一套相当完整的邮驿通信职官系统:在天官冢宰的全面领导下,秋官司寇主要负责平时通信,夏官司马负责战时紧急通信,地官司徒负责馆驿供应和交通凭证及道路管理,春官宗伯负责起草内外文书,司寇下面,还有大行人、小行人、行夫等,行夫为日常通信的主要执行者,组织十分严密。

“驻京办事处”:隋唐时代邮驿大发展

到了隋唐盛世,随着国力蒸蒸日上,邮驿系统也随之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在隋唐两朝,驿又取代了以前的“邮”“亭”“传”,将多种功能集聚于一身:不仅负责公文、军事情报的传输,还得负责迎送官员和外国使者,追捕罪犯、抚慰灾民和运输贡品的诸多职能。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李隆基为杨玉环千里送荔枝的故事,就是利用这些密布在全国的驿站,才能让新鲜荔枝限时专递到京城的。据统计,唐代全国驿站多达1600个(陆驿1200个;水驿约260个;水陆通用80多个),全国驿站系统雇员总数达到了2万多人的规模。除了这些人员之外,根据大小,每处驿站还保养8—80匹驿马。在传递紧急军情时,这些驿马一天要跑10个驿站,即300里。

除了这些常规的驿站驿马外,唐代最有特色的还是“明驼使”。顾名思义,这是一支使用骆驼作为交通工具的邮递系统,在一些笔记小说中,曾夸张地说到这种骆驼“腹下有毛,夜能明,日驰五百里”。虽然这些小说家言不足为凭,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唐代和西域交往频繁,也会根据实际情况,从国外进口“交通工具”,用在自己的邮驿系统之上。由于唐代中后期藩镇大量涌现,为了和京城取得联系,传递公文和获得朝廷通报,在京城设立了“进奏院”,这个机构非常类似后代的“驻京办事处”。

(摘编自《看不够的中国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26 12: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