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房颤动(房颤)在我国约有1000万名患者,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近10%。房颤导致卒中风险增加3—5倍,五年或十年死亡率增加1倍。3月19日赛诺菲中国旗下抗心律失常药物盐酸决奈达隆片中国上市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强调,做好节律控制防控房颤,对改善老年人寿命与生活质量非常关键。
马长生介绍,房颤主要危害是脑卒中和心力衰竭。当心脏节律紊乱,心房内就可能产生血栓,血栓脱落后进入脑血管导致卒中发作。房颤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往往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合并症,这些也是卒中的高危因素。统计显示,80%—90%的房颤患者都应接受抗凝治疗,预防卒中发作。因此,基层及各级医生应强调抗凝治疗对于房颤患者的必要性,发现房颤,首先要想到抗凝治疗。
另一方面,由于心脏经常不规律乱跳,使心力衰竭风险增加,可带来心慌气短的症状,也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和寿命。随着体检和可穿戴设备的推广,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加,原先往往需要5—10年才能确诊的房颤,现在往往在发病一年之内确诊。近年来研究证明,房颤应当尽早治疗,维持正常的窦性心律,减少卒中、心衰住院等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五年死亡率。
房颤的节律控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节律控制药物,减少房颤的发作率;另一种是介入治疗,即导管消融,通过导管消去引起房颤的病理结构,让节律恢复正常。这两种治疗都有可能在几年内复发,需按时随访,做好长期管理。
治疗房颤还有一种关键“药物”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些家属担心老人运动心率加快会诱发房颤,恰恰相反,不运动是加剧房颤的因素之一。对于嗜烟、肥胖、高血压的患者,房颤复发率高,即使是吃了抗凝药和导管消融,仍有较高的脑卒中、心梗风险。因此,做好运动、饮食、烟酒、“三高”等慢性病的管理,可将房颤总体不良事件风险大大降低。
随着我国饮食西方化及人口老龄化发展,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逐渐增多,房颤防控应向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防控看齐。对于患者和家属,应了解房颤的危害,积极治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基层和上级医生,应当全面掌握房颤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联系,对患者提出更明确、更坚决的建议,积极治疗,大幅降低房颤相关疾病风险。
来源:搜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