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上,当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医生建议治疗时,父母经常会问:“如果不治疗,孩子长大点是不是就好了?”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全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病因不明。我国发病率为6.26%,男孩与女孩的比例是(4-9):1。其多于学龄前出现,9岁时症状最为突出。主要表现是:与年龄不相符的、过度的多动,闲不住;明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和行为冲动;并且影响学习及社交等正常的社会功能。
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孩子从小就多动,根本闲不住,登高爬低,调皮捣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貌似变得“稳当”了,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多动,以为多动症就好了,那么诊断多动症的孩子是不是长大就好了呢?其实这是存在误解的。
首先,要明确多动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会有所不同。
1.学龄前期:主要表现为过分活跃、行为冲动,招惹别人,甚至有攻击性。但由于学习任务不重,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会被忽略。
2.学龄期:虽然有些孩子在这个阶段,多动的表现随年龄增加在好转。但这个时期家长仍会经常被老师找,一方面反映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比如上课容易发呆、走神,小动作多;写作业、考试马虎大意;学习成绩逐渐下降,甚至老师会叹息 “孩子挺聪明的,就是成绩跟不上”;另一方面有的孩子同伴交往也存在问题,比如情绪容易冲动,甚至因为一点小事就暴怒、甚至动手;不会控制情绪,比同龄人明显幼稚。家长在这个时期也会头疼,一方面是老师常因各种“状况”请家长,另一方面自己也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自觉心力交瘁,比如写作业拖拉,不陪着写作业就磨蹭到很晚;经常把会的题做错;不但屡教不改,有时还跟家长对立、违抗,搞得家长时常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教育的很失败。
3.成人期:关于“成人多动症”的概念最早是1980年在美国被提出。这是因为有些研究发现,多动症的影响会延续到成人期。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0个国家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约有50%的人多动症会持续到成人期。这时多动的外在表现已不明显,但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仍然存在。比如做事不能注意细节,工作条理性差,效率低,经常频繁换工作或被辞退;经常存在冲动的表现,比如驾车常违反交通规则、发生交通事故;理财能力差;更多的婚姻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有研究显示有87%的成人多动症会至少共患一种其他的精神障碍,比如品行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焦虑障碍、物质依赖等。
由此可见,尽管有些孩子多动减轻了,但并不意味着多动症“就好了”,或许只是变成了不同的表现方式。
而有些孩子经过父母和老师早期进行规范的教育训练,行为及药物等综合治疗后,预后较好。所以早期发现,及早的行为干预、药物治疗、父母和老师的共同参与,才能让多动症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千万不可坐等孩子“长大就好了”,而应该是发现问题,及时寻找专业人员帮助,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符合他的综合治疗方案,这样才有可能最大程度的帮助孩子,使其获得该有的发展。
来源:搜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