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马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投资中国年”(走进东盟)暨中马“两国双园”——马中关丹产业园10周年庆祝活动日前在马来西亚彭亨州首府关丹市举行。
本次活动共促成17个签约及合作项目,金额共计392.3亿元人民币。马中关丹产业园升级扩园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促进“两国双园”联动升级,为中马国际产能合作注入新动力。
中马经济合作典范
马中关丹产业园是中国在马来西亚设立的首个国家级产业园区,也是“一带一路”规划重大项目和跨境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基地。园区于2013年正式开园,成为中马钦州产业园的“姊妹园”。
依托两国自然禀赋、产业优势和市场资源,中马“两国双园”加快构建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布局相关特色产业。随着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园区产业体系加速构筑,成为两国经济合作创新典范。
年产350万吨的联合钢铁一期项目总投资约14亿美元,是首个入驻马中关丹产业园的项目。项目于2019年6月实现正式全面投产,是马来西亚领先的全流程工艺钢铁企业,带动马来西亚钢铁工业跃升。
同时,位于中国广西的中马钦州产业园推动实现马来西亚毛燕输华常态化,建成集毛燕进口、检测、标准化加工、供应链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中国-东盟燕窝跨境产业链,并构建包括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的现代产业体系。
当地经济发展助推器
走进马中关丹产业园,办公楼、宿舍楼、厂房与仓库鳞次栉比,车辆川流不息、员工忙碌工作的景象映入记者眼帘。在毗邻产业园的关丹港,自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入股以来,新深水港区已建成两个15万吨级深水码头,港口吞吐能力极大提升。
“如今产业园基础建设全面铺开,项目招商不断取得新成果。”产业园运营方北部港控股(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陆勇说,产业园12平方公里土地已开发约10平方公里,累计签约项目12个,协议投资超460亿元人民币,累计工业总产值超600亿元。
马来西亚彭亨州州务大臣旺罗斯迪对新华社记者说,马中关丹产业园和关丹港的发展促进了两国间贸易和投资活动,带动彭亨经济发展,为当地专业人士和技术工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马来西亚姑娘花芝拉就是其中一员,她2018年5月加入联合钢铁(大马)集团公司,目前负责环境安全方面的工作。她对记者说,近五年的工作经历让她在职业技能上收获满满。
国际产能合作再升级
7日,马中关丹产业园升级扩园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董事长李延强介绍,未来产业园将打造“一园多区”发展模式,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电子电气、装备制造等领域多元化布局,并与中马钦州产业园互动发展,构建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与金融链。
随着船舵转动、笛声响起,关丹港-北部湾港-中国川渝多式联运航线正式开通,标志着马来西亚东海岸经济特区与中国北部湾经济区、中国西部地区开启海铁联运。未来马来西亚货物从关丹港上船,抵达北部湾港后,可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快速分拨到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0余个省市。
马来西亚东海岸经济特区发展理事会首席执行官拜德扎维表示,马中关丹产业园已成为马来西亚东海岸经济特区最成功的工业园区之一,产业园升级扩园与新项目建设将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货物流动和贸易发展。
“随着园区新项目运营,‘两国双园’将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合作水平,促进马中跨境贸易和投资。”拜德扎维说。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走深走实
国际产能合作是指通过提供技术、资金、设备、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支持,在“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合作建立生产基地、工业园区等,以形成比贸易更加密切的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合作关系。其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各方比较优势,促进更大范围的产业分工和更高层次的产业升级,推动合作伙伴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不断走深走实。
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我国与各国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抓手。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正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对基础设施和装备制造的需求强劲。
国际产能合作有助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帮助合作国补上产业空白、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此同时,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有利于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进而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截至目前,我国已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此基础上,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埃及、埃塞俄比亚、巴西等4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文件,与东盟、非盟、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等区域组织积极对接,借助多边舞台推动产能合作,已发布《中国—东盟产能合作联合声明》《澜沧江—湄公河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等文件。
此外,我国与法国、韩国等10多个国家建立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将我国优势产能、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有效对接;与多国及多个国际组织在数字经济、标准化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近十年来,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投资涵盖了基础设施、能源矿产、交通、农业、高科技产业和金融等行业,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年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571.3亿美元,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
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一批标志性的产能合作项目取得实质进展。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巴经济走廊“两大”公路已顺利完工并移交通车,一系列产业项目在瓜达尔港自贸区开工建设。
我国在沿线国家打造多个铁路国际合作旗舰项目,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雅万高铁全线轨道铺通、中泰铁路建造稳步推进。在生产制造业方面,一大批务实合作项目开花结果,土耳其班德尔马碳化硼生产厂、哈萨克斯坦亚洲钢管公司、科威特阿祖尔炼油厂等,填补了当地关键产业空白,将其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我国已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大量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帮助东道国能源供给向高效、清洁、多样化方向加速转型。
在园区建设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积极借鉴我国经验和做法,将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等境外经贸合作区,已成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主要平台,对促进东道国经济开放和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国际产能合作是实现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也是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举措。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加大力度、积极制定措施,持续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提质增效,加快形成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全方位、可持续和不断深化的合作格局。
根据 一带一路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