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米尼加《今日报》网站5月15日发表多米尼加共和国科学院院士爱德华多·克林格·佩维达撰写的文章称,10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现在,已有超过150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该倡议旨在为所有参与者的发展提供助力。
文章指出,中国发起的这一倡议已成为所有参与者的发展计划。其使命是建立一个拥有“共同未来”的全球共同体,并打造一个共同发展的平台。这是一种全新的关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没有国家被边缘化,所有国家都被邀请参与其中。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超级大国,中国与“全球南方”协调了共同利益,推动开放的南南合作关系发展。
文章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作出的巨大贡献,它寻求在不强加新的全球秩序的情况下,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以人为本的世界。“一带一路”的目标是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民主化和人性化,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这一努力的真诚参与者。
“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互联互通的具体模式,它通过对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巨额投资,重塑了各国的经济前景,影响了多个社会经济部门。
文章称,对于中国来说,它的未来与世界的未来息息相关。一个国家的进步取决于所有国家的共同进步。
10年前,中国开始牵头打造“一带一路”;今天,参与其中的国家正在携手共建这条通往未来之路。
此外,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巴西《论坛》杂志网站5月16日报道称,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最早是在中亚地区提出的。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了意义深远的讲话。
在讲话中,习近平将现场观众带回到了2100多年前,当时一位中国特使肩负着和平与友谊的使命前往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多少个世纪以来,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被运往世界其他地区,世界各地的香料、玻璃、毛皮、水果和宝石也由此进入中国。
习近平的讲话并没有将重点放在怀旧上,而是受到古丝绸之路这条成功贸易路线的启发,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报道称,2013年10月,习近平又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这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相结合,最终成为“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主张推动全球开放和更具包容性的增长。中国认为,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越高,就越强大和繁荣。
报道称,10年来,中国已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10年里,“一带一路”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为沿线国家创造约42万个就业岗位,帮助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
报道称,中亚有很大的潜力从这一倡议中获益。传统的骆驼商队被现代货运列车取代,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贸易。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多条跨国公路、铁路和油气管道建设已经完成。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改善了互联互通,还在许多其他方面造福于该地区。例如,在哈萨克斯坦,中国建造的大型风力发电场能满足百万家庭的日常用电需求;在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为寻找技术工作的年轻学生提供职业培训;在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企业修建了水库和灌溉系统,为当地农民提供稳定的水源。
报道称,10年后的今天,习近平邀请中亚五国领导人到中国出席即将于18日开幕的中国-中亚峰会。
许多专家预计,此次峰会将制定进一步振兴古丝绸之路的计划,这条道路已经为中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繁荣,并将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置于全球贸易和商业的前沿。
报道称,多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始终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典范,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
中国是中亚五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2022年,双方贸易额超过7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爱德华多·克林格·佩维达的文章对“一带一路”意义非凡。
毫无疑问,“一带一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而“一带一路”倡议是践行这一总目标的重要实践。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需要“结伴成行”,而不是“各自单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的开幕辞中指出,“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
“结伴成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表述,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精髓。面对困难需要命运与共,面对差异需要海纳百川,需要构建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各国共同打造“丝路会客厅”。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如今,已有60多个国家加入了中国在联合国发起成立的“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
时间越久,“一带一路”倡议的先发优势和竞争优势就越来越明显。虽然美国和欧盟相继提出了相关倡议,但其发展框架和相关细节显得模糊不清,且缺乏有效的实施主体。国际社会今天最需要的不是地缘政治博弈,而是各尽所能、取长补短的国际合作。
2022年10月,英国剑桥大学民主未来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发现,发展中国家有62%的民众对中国有好感,61%的民众对美国有好感,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民众对中国持积极看法。在海外调研中,经常听到有专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一种全新选择,是一种共同发展、平等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外交更加具象、鲜活、立体、生动。“一带一路”倡议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同时使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了深切的认识与认同。在经贸上,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在外交上,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红利不仅包括基建、贸易、投资等,也显著降低了极端贫困人口的比例。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长0.7%至2.9%。
若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得以实施,到2030年每年有望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的收益,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3%。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倡议,更是应对危机挑战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这一倡议的重要功能就是提供了确定性,即中国和平发展的确定性以及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的确定性。
根据 一带一路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