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届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上,多位专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西部大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未来可重点考虑在支持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以高质量投融资服务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力,进一步促进西部大发展。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作为经济的血脉,金融应在推进形成西部地区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
尚福林表示,一方面要发展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在服务产业兴旺方面,金融要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西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另一方面要坚持创新驱动,支持数字化转型。充分挖掘西部地区数字化发展的后发优势与协同优势,在培育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改造升级上迈出更大步伐。持续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充分考虑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客观情况,合理调配信贷资源。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指出,金融在助力西部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新格局中,可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双支撑来服务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需求。要加大对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继续用好间接融资的资源,同时要适应资本市场发展和资本市场功能健全的趋势,积极培育直接融资的环境,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债和发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扩大融资渠道,推动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功能多元化,带动创新资本形成。”屠光绍说。
此外,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认为,在西部地区,金融资源的投入应保持一定的、合理的增长。既要保量,也要注重保质。“在资源投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推进西部地区平衡协调发展,用好国家针对西部地区的政策优惠和专项工具,在‘全国一盘棋’的总体框架下进行区域的金融改革探索,避免增加或者制造新的不平衡。”杨凯生说。
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谈及西部产业转型升级,屠光绍指出,要以加快构建具有西部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推动形成西部大开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屠光绍认为,在科技创新、“双碳”战略、经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西部地区可以结合新基建的超前布局,深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同时抓好人才培育和基础研究等短板建设,加快推进能源、农业等优势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继续以完善流通枢纽为抓手,并注重规则衔接、制度型开放内容,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继续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生产率差距、发挥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同时推进公共服务的精准化。
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指出,工业现代化是西部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可将‘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推进新阶段西部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尹艳林说,要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夯实西部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立足独特的能源资源禀赋,开展资源精深加工,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在有条件的地区,可考虑规划布局建设一批现代煤化工重大工程项目,打造国家级现代化综合能源产业化示范基地。此外,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具有西部特色的数字产业集群。
持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对内对外开放是西部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尹艳林说。
近年来,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前5个月,中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保持领跑态势,增速高出整体2.9个百分点。其中,中西部地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速超过30%。
“‘一带一路’推动内陆地区形成陆港城市,将内陆城市顶到了对外开放的第一线。”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未来,在“一带一路”推动下,中国与东盟、欧盟、日韩、中亚、南亚、中东等六大板块之间建立起高效便捷的铁路网和多式联运体系,完全有可能有近2万亿美元的货物贸易在陆上国境线上展开,通过北上、西出、南下的铁路运输方式实现。“这2万亿美元贸易额将直接带动北上、西出方向上的西安、郑州、兰州、乌鲁木齐、沈阳、石家庄,以及南下方向的昆明、大理、贵阳、南宁等内陆城市发展。”黄奇帆称。
尹艳林认为,未来,西部地区要加快新疆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推进重庆、四川、陕西等地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西部地区更多更好融入海上丝绸之路。有效发挥现有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开放平台作用,拓展区际互动合作,支持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打造东部沿海产业向西转移示范区,推动形成东部产业、西部落地、面向欧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此外,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司法也是一道必要的保障。司法融入中心大局,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是人民法院的政治责任、法治责任。近年来,以重庆举例。重庆两江新区(自贸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全国首家覆盖自贸区全域人民法院和集中受理涉外商事案件基层法院的职能优势,忠实履行探索司法改革、助推区域发展、服务国家大局重要职能,坚持专业、高效、协同、开放司法,为加快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发挥审判职能,以专业司法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公正审理涉外商事案件。依法妥善审理国际贸易、外商投资、通道物流等涉外商事纠纷案件,地域覆盖俄罗斯、印度、泰国等“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53个国家和地区,产业涉及电子产品、机械装备部件等进出口产品服务,为全市经济加速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提升涉外商事审判效率。出台《〈海牙送达公约〉成员国以及与我国签订双边司法协助协定的国家查询指南》《涉外商事审判工作指引》等办案指引,细化涉外商事案件办理规程。与出入境管理部门建立外籍当事人信息查询机制,精简涉外当事人出入境信息核查流程。参照国内案件普通程序明确审限,严格限定境外文书送达、公证认证、调查取证等扣除事由,最大限度避免拖延。
积极助推规则制度创新。审结全国首例铁路提单纠纷案,推动构建“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票结算”的全程物流服务模式,为最高人民法院参与联合国铁路运单议题磋商贡献重庆智慧,助力提升贸易领域规则制定国际话语权。参与推动铁路运输单证贸易金融创新政策不断完善,助力搭建全国首个跨境金融区块链西部陆海新通道融资结算应用场景,为开展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试点,更好支持跨境贸易发展提供法治支持。
创新机制赋能,以高效司法保障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构建司法赋能进自贸工作机制。在重庆自贸区16个园区搭建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协同平台、驻园法官工作室、人民法院老马工作室、代表委员联络站为一体的“一平台三室站”服务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巡回审理、多元化解、风险提示、普法宣传工作。深入国际物流企业实地调研,引导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助推多式联运“一单制”广泛运用。
创新涉外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联合中国贸仲委西南分会、“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建立涉外商事诉讼、仲裁与调解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率先实现全国首例涉外商事纠纷案件诉仲对接。升级一站式机制转入实体运行,与市司法局、市贸促会、各调解组织、仲裁机构组建重庆国际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助力打造涉外商事争端解决优选地。
强化区域联动,以协同司法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全力深化成渝司法合作。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通道起点的战略优势和区位优势,与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片区(自贸区)人民法院签订《川渝自贸区法院服务保障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司法协作协议》,细化对接通道物流经贸园区司法需求、推动通道沿线司法联席会议机制构建等务实举措。两地自贸区法院联合发布涉外、涉港澳台商事典型案例,货物买卖合同纠纷诉讼指引等案例指引,积极统一裁判尺度,为市场主体从事商贸投资提供指引。
聚力促进省际协作交流。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外商投资法律适用、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等主题,以成果发布、专题发言、议题对话等形式深化司法协同创新理论互动,为国际物流枢纽建设提供法治引领。成功举办首届“西部陆海新通道法治保障论坛”,邀请北京、重庆、四川、海南等地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及最高人民法院第五巡回法庭代表等参与研讨。
推进提质增效,以开放司法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夯实涉外法律人才储备。深化涉外法治建设领域院校合作,联合开展高端法治人才培养,与法官助理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人民法院聚智引才、高校院所借台育才。涉外商事审判法官受聘为高校兼职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开展实务学习,共同推动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
加强涉外法治理论研究。贯彻市委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部署,成立内陆开放法律研究中心,面向全国高校、法院发布“陆海新通道背景下的多式联运法律问题研究”等涉外法律课题,持续推动理论创新指导司法实践。自主完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司法保护机制研究”“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法治服务保障新格局”等专项研究,成功申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课题“涉外法治重大问题研究”,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着力提升司法透明度。坚持将司法公开作为深化司法改革抓手,以阳光司法倒逼能力提升,上线西部地区法院首个英文门户网站,率先推动全流程网上办案试点工作落地见效,努力营造公开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根据 一带一路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