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济南1月6日电 题:中国首个蓝色经济区转型升级驶向“深海”
新华社记者 滕军伟 石寿河
素有“中国海带之乡”之称的山东省荣成市,海带产量约占全国一半,但在几年前,这里出产的大部分海带还只是用来提取工业用碘,丰富的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2008年,荣成市的山东海芝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日本海带品种,培育出适合食用的深海小海带,并通过深加工,将海带制成速食面条、汤等各种绿色食品。目前,这家公司产品已有50多种,并出口到国外,经济效益增长了十倍。
从卖原料到精加工,荣成市海带产业的发展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2011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
规划获批一年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约占全国六分之一的海岸线上,打造出一个“蓝色产业增长极”,成为中国探索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之路的先行者。
据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张超超介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确定了14大重点产业,具有“涉海、深海”的特点。
张超超说,山东正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态环保等优势产业的发展水平。
同时,山东将以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为重点,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尽快成为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
记者在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沿海城市看到,一个个海洋经济特色显著的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出现——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产业引领全国;现代海洋渔业正在打造全国最大的“蓝色食品基地”。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以海藻为原料,产品从食品添加剂,到化妆品、无纺布,再到高科技医用材料等,令人眼花缭乱。
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李可昌告诉记者:“从海洋化工到海洋生物,再到海洋新材料,产品不断升级,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海藻产业前景会越来越好。”
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背后,是科技力量的强力支撑。在烟台市华东电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200多名员工中有116人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软件产品平均不到两个月就更新一次,年均申请专利10个左右。
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认为,科技创新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大力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才能以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引领、支撑海洋经济发展。据统计,目前山东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
从传统的粗放式耕海牧渔,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蓝色经济,山东海洋经济正实现着质的飞跃。
在青岛前湾港3400米的北岸线上,排列着39部桥吊。一部桥吊每小时能完成40个集装箱的装卸,平均每一分半钟一箱。以往靠人力“扛大包”的港口正向以技术、信息和综合物流服务为特征的新一代港口迈进。
支撑青岛港实现转变的是逐步拉长的海洋服务业产业链。烟台华东电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夕众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打造中国最大的口岸物流信息化基地。公司研发的全球物流可视化跟踪系统,覆盖了世界50%以上水域,20多万条船只,已占领国内60%的市场份额。
蓝色产业增长极的出现,也进一步带动了山东经济的发展。据初步统计,2011年,山东海洋产业规模预计突破8000亿元,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半岛蓝色经济区正作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旗舰驶向“深海”。(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