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哥本哈根7月21日电通讯:丹麦华人社团架起中丹沟通的桥梁
新华社记者杨敬忠 报道员吴波
自1902年第一批华人来到丹麦,华人在丹麦的创业与发展已经历100多年的历程。上世纪初期,由于丹麦移民政策的限制,丹麦华人数量非常有限。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丹正式建交,丹麦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其对劳工需求有所增长,移民政策相对放宽,为华人入境创造了条件。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在丹华人为加强联络、促进中丹经济和文化交流,成立了第一个华人社区组织——丹麦华人友谊会,也是现在丹麦最大华人组织丹麦华人总会的前身。
自中国改革开放至今,丹麦成立的华人社团有20多个,丹麦华人总会是在原华人友谊会的基础上,通过扩大机构和规范机制发展起来的华侨华人社团组织,下设有中文学校、工商会、妇女会和文化娱乐中心。该会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丰富华侨华人的文化娱乐生活,联系和增强华侨华人与当地友好人士之间的感情,提高华侨华人在丹麦社会各界的影响力,促进中丹友好合作。
据丹麦华人总会下属机构——丹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叶利宗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到2001年是华人移居丹麦最多的阶段。近几年来,在丹华人社区及团体发展很快,社团总数大幅增加,到目前为止丹麦已有20多个华人华商社团和组织。他们不仅是中华优秀文化在丹麦的积极传播者,也是丹麦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和纽带。根据社团性质不同,其社会职能分工也有所不同。
据了解,在丹大多数华人社团自2002年开始共同协作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新年大联欢活动,有关社团同时也各自举办春节团拜、联欢等活动,并邀请丹麦官员和当地居民参与其中,为他们提供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机会。
丹麦华人总会副会长柯本佑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对海外华人共庆新春佳节这种活动形式大加赞许。在谈到2011年丹麦侨学界中国新年联欢会的盛况时,他说:“今年的新春联欢会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仅邀请到丹麦各界人士参加,丹麦青年学生还参与到各项节目的表演中。中国新年庆祝活动在当地社会各界反响热烈,主流媒体充分报道,华人的守法、自信与团结得到广泛好评。中丹人士共庆新春佳节有力地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
丹麦华人社团还积极开展华文教育,重视对海外华人后代中华文化的培养。丹麦华人总会中文学校负责人俞露介绍说,丹麦第一所中文学校成立至今已有20年历史,其规模也从刚建立时的20多名学生增加到现在的200多名。中文学校既在华侨华人“新生代”中传承了中华文化,又带动他们在与丹麦人的交流交往中促进两国文化交融。
“这样的‘新生代’不论是在海外还是回国发展,在语言和文化上都具有独特优势,”俞露说。
丹麦华人社区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在中丹经贸合作中也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1996年,丹麦第一个华人商会、丹麦中华工商联合协会应运而生,其宗旨是增进华商之间的友好交流往来,团结华商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并为中丹经贸合作牵线搭桥。
协会定期举办会计师、律师、保险和银行业等行业讲座,丰富会员们的专业知识,组织会员到丹麦知名企业参观访问。该协会会长林洲说:“中丹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在节能环保、新能源、高新技术等领域存在巨大合作空间。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丹麦华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深化传统领域合作的同时应努力开拓投资合作新领域,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双向投资,寻求多元化发展道路。”
由于社团等群体组织在丹麦受宪法保护,华人社团与丹麦社会相处和谐,华人社区及组织在开展活动时一般不会遇到实际困难。同时,华人社团在维护当地华侨华人合法权益上发挥了重要的领头羊作用。
叶利宗回忆说,丹麦2003年夏季发生一起专门针对华侨华人的家庭盗窃事件,仅5月至7月就有近百起华侨华人家庭被盗,经济损失惨重。在当地华侨华人人人自危的时候,丹麦华人总会的骨干们连同其他华人社团举办记者招待会,要求加强社会治安,严厉打击针对华人的犯罪活动。当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制止了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华人社区的精诚团结维护了华侨华人的合法权益,在丹麦社会赢得了良好口碑。
2000年成立的旅丹华人工程师协会是丹麦新华人的代表,其会员大多是在丹工作的专业人士。随着该协会的发展壮大,人员组成呈多元化趋势,为此协会于2010年更名为旅丹华人专业人士协会。协会本着“沟通、合作、发展”的宗旨,为在丹学习工作的华人了解和融入丹麦社会, 更好地发挥在丹华人专业人士的群体优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同时也是中丹间人才引进、企业文化互通的重要门户。
旅丹华人专业人士协会会长叶天顺表示,丹麦政府对在丹华人专业人士越来越重视,他们希望留住更多人才。而中国政府吸引海外才智人士的力度也持续增强,该协会将继续发挥其优势,促进华侨华人融入丹麦社会,让丹麦社会更加了解中国。(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