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述评:英国怎么了
新华社记者徐剑梅
9日,部署在伦敦街头的警力比前一个晚上增加了3倍,局势明显缓和,但骚乱城市名单上,除伦敦、伯明翰、布里斯托尔、利物浦,又新添曼彻斯特等大中城市。
连日来,一处处骚乱场景如同复制一般:房屋被焚,车辆被毁,橱窗被砸,商店被抢……火光冲天的电视画面,令全世界都感到震惊、迷惑。
英国怎么了?
很自然,人们首先把目光集中在骚乱的首发地、少数族裔聚居的伦敦北部托特纳姆区。在这一伦敦贫困区,失业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两倍,人均寿命比伦敦平均水平低5岁,各类犯罪较为多发,并有“前科”——1985年便因警民冲突引发严重骚乱。
英国经济的不景气在这次骚乱中留下明显痕迹。金融危机之后,执政十余年的工党黯然下台,保守党和自民党联合政府削减约50万个公共职位,一系列社会福利项目遭到压缩,但收效并不显著,今年二季度英国经济增速仅为0.2%,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托特纳姆区的一些居民抱怨,当地很多计划中的公共服务项目都没了着落。
应当说,这次骚乱也打了英国政府一个措手不及。正值8月休假高峰期,骚乱发生时,英国首相、副首相、内政大臣及伦敦市长都在国外休假。伦敦地铁爆炸案以来,英国警方便把更多资源用于反恐,近期,苏格兰场又深受《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的牵连,一、二把手辞职,多名高级警官被捕,本身处于变动之中。
英国警方认为,此次骚乱的发生和蔓延与一些年轻人热衷模仿暴力游戏GTA,并利用微博、社交网站和拥有免费加密通信功能的黑莓手机互通声气有很大关联。此外,多年来,英国的社会流动性减小、贫富差距拉大、阶级裂痕加深,这些暗流被一些分析人士列为骚乱的深层背景。
经济艰难时期,英国社会本来就弥漫着这样那样的不满情绪,而各种不满情绪之间,又存在微妙的关联,如同涟漪渐渐扩散勾连,似乎在等待一个一哄而起的契机。在2011年的盛夏,局势,终于因一名少数族裔遭警方枪杀而被引爆。
然而,探寻事件的全貌,还需要耐心等待时间让更多真相浮出水面。
比如,骚乱的直接导火索是29岁少数族裔男子马克·达根遭警察枪杀,其家人朋友因不满警方关于达根首先持枪袭警的说法而举行示威。但示威发生几个小时后,骚乱就与达根之死失去了明确关联,并且这场两三百人参加的示威,也是迄今骚乱中的唯一一场示威。
比如,在骚乱首发地托特纳姆区,既有居民抱怨警方的种族歧视引发不满,也有居民认为骚乱源于“年轻人与警察之间的紧张关系,与肤色黑白并不相干”;从警方公布的首批监控摄像来看,参与骚乱者包括多个族裔。可以相当肯定地说,这不是一场种族骚乱。
再比如,许多人认为,骚乱者主要是生活贫困、不满现状又看不到未来、自认为被世界所遗忘的青少年,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骚乱者虽不乏失业青年和流浪汉,也有很多是打扮入时的年轻女孩和经济条件不错的年轻人,他们开着好车呼朋唤友去抢劫,然后把抢来的东西相互交换或转手卖掉。
虽然细节仍存在很多混乱,但事态越来越明显: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骚乱中,绝大多数骚乱者没有表达任何政治与社会诉求,而是“单刀直入”地趁火打劫,借机哄抢,肆意破坏。
英国副首相克莱格因此愤怒地说:这纯属偷窃加暴力的投机式犯罪,与达根之死一点关系都没有,没有意义也完全不能接受。骚乱者也没有得到老百姓的同情,反而因恣意妄为而引起公愤。
一位英国朋友说,这样的事情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此话有一定道理。联想到不久之前挪威遭遇的个人极端主义之劫和近年一再发生的法国巴黎郊区新年骚乱,在世人眼里安定富足的欧洲也有它自己的难题和痛处。
包括英国在内,西北欧许多国家近年都把幸福指数当成衡量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但让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感到幸福,珍惜幸福,给予社会每个成员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幸福的机会,殊非易事。
这场大骚乱暴露出英国社会的种种问题。眼下骚乱已渐露平息之势,但它给英国社会留下的创伤,恐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疗治。(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