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记忆(二) :按院胡同
按院胡同6
在国外生活多年了,会常常梦到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北京西城区按院胡同。一直以来, 那胡同的一景一貌还会时常浮现在眼前。这段时间闹的沸沸扬扬的薄熙来事件,说起来我和他还算是从同一条胡同里走出来的。
胡同最早是巡按衙门所在地, 因此得名按院胡同。别看按院胡同不大, 也就是大约一二百米的长度吧,但胡同里却住过不少大人物。胡同东口有个高门大院,红漆大门, 高门槛,两侧有石狮门墩,解放后住这里的是第一任人民银行行长南汉辰。从我小时候记事起,那个大宅里住着当时的是最高法院院长江华。再往里走我家对门就更不用说了。听老人们讲, 那个有着三个跨院的大院落里解放后最早入住的是董必武。 然后就是薄熙来的爸爸薄一波。文革期间薄一波被打倒了, 这里仅驻扎着一个警卫班。因为没有领导人居住,我们这些小孩儿又爱和警卫班的小战士玩儿, 一来二去混熟了,小战士们还带我们几个没上学的小孩儿到中间的小跨院里头摘海棠吃。那个时候海棠可是稀罕物,甭说您没钱,就是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记得小时候还挺孝顺,当时自己舍不得吃,揣兜里带回家给奶奶吃。只可惜奶奶那时已经就剩几颗牙了,吃不动了,到头来这好东西还是到我肚子里了,自己还落下个这孩子真懂事儿的夸奖。
后来入住这个大院的人就是在文革期间显赫一时的姚文元了。他出入总是乘坐一辆黑色的红旗轿车。我还能清楚的记得他乘坐的那辆红旗轿车慢慢从我眼前驶过,虽然车的后车窗有一层纱布帘挡着,但因为里面开着车灯,还是能清楚的看到他坐在车里阅读文件之类的东西。 但在我的记忆里却从来没有见过你本人从那个高墙大院里走出来过。听院里的老人们讲,前面住过的董必武和薄一波在夏天会偶尔出来散散步,和纳凉的老百姓们唠唠家常,说起来也算是体恤民情吧。姚文元有三个女儿, 其中一个女儿的腿有残疾,经常会见到她在一个警卫员的护送下经过花园宫胡同,穿过长安街去她就读的藤牌营小学上学。当时我非常羡慕她, 为什么我不能出生在这么个显赫的家庭呢? 但反过来想想,要是真让我跟她掉个个儿, 我想我还是愿意当我自己吧,至少我可以快乐的和小朋友们跳皮筋儿。
按院胡同5
四人帮倒台后入住这里的是张平化,他是华国锋的湖南同乡,在打倒四人帮后出任过中央宣传部部长,他居住这里的时间并不长。再往后住这里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而他迁走之后,好像就再也没有住过国家领导人了。
说完了领导人再说这胡同里的学校。胡同东口是按院胡同幼儿园,前身是洁茹幼儿园,是王光英和王光美的母亲董洁茹老人所创办的。胡同中段坐落着北京有名的市重点中学北京八中。本人不材也曾有幸考入北京八中,在八中不仅仅学到了宝贵的知识,更帮助我培养了不少业余爱好。
北京八中的育人宗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在那个改革开放后个个学校都在全力以赴抓升学率的时代,北京八中到高中都保留着音乐、绘画和体育等课程, 不仅学了游泳、排球,还有钢琴、竖笛、五线谱、素描等一般学校所没有的课,课余更是学会了中国象棋、国际象棋,桥牌,羽毛球和滑旱冰。至今仍非常感激在这六年里老师们的辛勤培养和教诲。北京八中见证了我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在此有我太多的美好和幸福的记忆。
按院胡同2
(照片就是北京八中)
再往里走我家斜对面是按院小学。 只可惜文革后期因为生源不足而解散了。我只在此读了一年小学就被转到北顺城街小学了。按院小学的校址后来成了八中的校办工厂的厂址。如果我能早出生四、五年, 那么我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能够不出胡同就完成了。
按院胡同1
(我家对面的薄家大院)
去年终于有机会回到我魂萦梦绕的按院胡同。只可惜按院胡同已经完全拆掉了,这条从明代就有的胡同至今在北京的地图上完全消失了,我甚至无法确定原来我家所在的具体位置,只能凭借长安街上的长话大楼为地标做个大概推算了。回国前我还梦想着到北京八中那个非常有特色的斜开大门的校牌下照张照片,带回来可以经常看看以解思乡之苦,只可惜它也已经不复存在了,此刻不免涌起无比的惆怅和感慨。望着这两旁取而代之的北京金融街的高楼大厦,它们看上去又与其它国际化大都市的办公楼宇有什么不同呢?而最能代表北京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的胡同,也许用不了十年就再难寻其特有的历史风貌了。这也许就是首都北京在其城市建设和惊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所要付出的沉痛代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