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石家庄6月21日电(记者任丽颖)如今在22岁的河北香河县起河屯村小伙子金鑫身上,已经完全找不到半点儿农家子弟的影子了,这个父母都是地道农民的年轻人能滔滔不绝地讲述中国演艺圈里的门道儿和是非。
在他看来这样很好,“我并不想做父母的老本行。”金鑫说。
起河屯村距北京64公里,2008年1月,一个占地360亩的影视基地在这里成立,从此,原本普通的小乡村变得“洋气”起来。用当地百姓的话来说:“我们可能对北京这些大城市陌生,但是对剧组、明星一点儿都不陌生。”
金鑫就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很满意。记者见到他时,完全没有想到眼前这个留长发戴眼镜、手拿对讲机、做派老练的人只有22岁。据他介绍,这是多年来自己在外面闯荡、在剧组里浸淫的结果。
“2010年,我拿着简历在全国各地的剧组里奔波,行话叫‘跑组’,有时也接一些婚庆主持的活儿,但一直都没有合适的地方。2011年,我回到了香河,这时影视基地也刚起步不久,也许这里有我的天地,于是就留了下来,目前负责管理剧组。”金鑫说。
记者来到场区内,5号棚里正拍一部电影。有人在背台词,有人在聊天,有人在拍戏,这些伴随着导演用传声器里发出的指令声形成热闹的景象,和偌大安静的基地形成鲜明的对比。
“影视基地给这附近的农村带来了很多变化。例如有的戏需要群众演员,村里就会有很多人过来串场,一天70块钱,管两顿饭,老百姓们很高兴。现在的农民和过去农耕时代的不同了,他们也有精神方面的需求。”金鑫说。
据影视基地的经理刘国华介绍,当地村民的生活来源主要是种地和打家具,但很多老人和小孩儿往往都做不了这两件事。因此不时剧组需要群众演员时,会顺带解决当地人的就业。
“现在他们和剧组都熟悉了,有些录影的专业术语也都知道。导演一喊:‘远景’、‘中景’、‘近景’,不用教,老百姓都知道怎么表现。”刘国华说。
影视基地在给当地村民一些额外收入之余,也带来了不少消费和商机。据当地宣传部介绍,这里每年能进驻10多个剧组,3000多人,这些人的吃饭、住宿、娱乐都在当地进行,带动了附近旅馆、饭店甚至蔬菜水果摊的发展。
据金鑫介绍,不少当地的民间文艺团体,也主动找到影视基地,要求在戏里帮忙吹拉弹唱。这些有文艺特长的村民对于将自娱自乐转化为收入的现状感到很满意。
不过令人们最大的变化还是年轻的姑娘、小伙儿和儿童们表现出来的对影视艺术的热爱和向往。据金鑫说,由影视艺术引发的文化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渐渐地改变了过去保守的思维模式,有的年轻人就业思路也拓宽了不少。
“不要小看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说不定什么时候,这里也会有奥斯卡金像奖得主。”金鑫说。(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