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兰州7月2日电(记者张文静)尼龙网沙障固沙技术、玉米双垄覆膜沟播技术、谷子种植技术、雨水集流造林技术……这些具有中国西北特色的典型农业技术目前由中国科研人员随身“携带”并远赴尼日尔、尼日利亚等非洲荒漠化国家示范、推广和应用。
近日,由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组织的科研人员就分赴尼日尔、尼日利亚实施中国-联合国合作的非洲水行动项目,让这些中国特色农业技术随他们一起“出国”。
据该项目参与人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员纪永福介绍,科研人员在尼日尔南部的尼亚美、多索、塔瓦、马拉迪和津德儿5个省市、尼日利亚卡诺州等地进行了科学考察、技术培训和示范工作。
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问题是影响尼日尔、尼日利亚等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其中干旱和土地荒漠化是制约其农牧业生产最主要因素。而中国尤其是作为中国沙化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甘肃,在治理干旱和防沙治沙方面的探索近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
纪永福介绍,“我们到尼日尔河南岸调研了沙区植被、风沙危害形式及现有的治理措施等,从流沙治理技术、草场封育禁牧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指导和建议。”纪永福说,他们还将从国内带去的尼龙网沙障在尼日尔津德儿省古雷市进行了1000平方米的尼龙网沙障固沙技术示范,手把手地教会了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民设置沙障的步骤。
纪永福告诉记者,他们从当地就地取材,找到做尼龙网沙障的立柱,将其插近沙丘15厘米,地面留20厘米,再将尼龙网沙障材料固定在立柱上,这样就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沙墙”。
此外,科研人员还将玉米双垄覆膜沟播技术教给了尼日尔的技术人员和农民。“这个技术既有助于收集尼日尔有限的雨水,又能保持水分减少蒸发损耗。”纪永福表示,并希望这项技术能帮助非洲农民增产增收。
在考察过程中,纪永福等科研人员收集了尼日尔从1956年至今的气象资料,包括降雨、温度、辐射等指标,以及撒哈拉地区的相关植物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当地干旱荒漠生态环境提供了资料基础。
同样,在尼日利亚,来自中国的科研人员也确定了在其卡诺州建立一个小气候观测站,并建立10公顷的沙漠化防治与沙产业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双方筛选树种进行育苗造林试验,以发展当地沙漠化防治与沙产业合作开发。(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