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裕年
这次去榆林劝老伴有三个理由,一是寻找我47年在榆林参加社教运动的老房东,二是去镇北台,她去过山海关、嘉峪关以及北京的很多个长城,就是没有去过长城的中间的镇北台,有这样一个说法:“东有山海关、西有嘉峪关,中有镇北台”,不去榆林就不能算是把长城走全,第三个原因就是可以在榆林照有大漠风情的沙漠照片。这第三个理由也很具有吸引力,于是,我们踏上了西北“大漠风情之旅”。
前两个目的都比较顺利的达到了。最让人没有想到的反而是第三个目的实现参杂了很多水分,或者说,基本没有达到目的。
47年前,1965年,我在这里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时候,这里到处都是沙漠,绿色是很难找到的地方。我在这里的半年生活都是与沙子一起度过的。在离开这里返回单位的时候,开始我的脚后跟痛了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因为走惯了沙漠,不习惯硬地的生活。可想而知,这里的沙漠化有多么厉害,每年沙漠南侵,成了国家的一个治理荒漠的软肋地区。
我曾经步行十天去内蒙乌审召外调,在沙漠里我曾经遇到沙尘暴,耳朵里灌满了细沙,眼睛睁不开,趴在地上,脸躲在有空的地方呼吸,否则就会呛死。
就是这种印象,我47年后重返榆林,来到这里居然有一个目的是看沙漠。
曾几何时,天地转,光阴迫,在国家下大气力治理黄沙、营造三北防护林后,居然变化这样大,是在是令人“匪夷所思”。我询问当地人,到哪里可以找到沙丘,找到有大漠风情的照片来。回答都是否定的。
在去红石桥乡前往我曾经生活过半年的着名石器时代的“肖家峁遗址”的路上,司机费劲心机才在路边找到一块沙丘,可惜,镜头之内有据大多数的空间依然是绿色的沙柳,相片无法表现出我们的脚下是无边的沙漠。
有时候做什么事情也不一定非要十分完美,就比如这次榆林之旅吧。过去我说在的沙漠里搞社交居然好像是在撒谎,来到这里找沙丘居然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是在是令人困惑。
治理沙漠的工作确实是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为了说明成绩也应该留下一些见证。其实准备一块沙漠开办旅游点,既可以滑沙也可以照相,还可以见证历史,我像榆林的有关领导进一言,能否像澳大利亚西澳那样。专门开辟沙丘项目,开沙漠摩托、滑沙以及摄影,使榆林的旅游项目更加丰富多彩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