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上海9月11日电(记者吴宇)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海外华人作家,近日对上海进行了为期近一周的采风活动。临别聚会交流,几位中老年作家不约而同谈到了上海厕所的变化。
来自澳大利亚的报人、作家张奥列小时候曾来过上海,拥挤的居民弄堂以及刷马桶的独特风景令他难忘,“当时,我还看到有人在弄堂露天小便,很不雅观。”
“这次来上海,厕所再次触动了我。一些公共场所的厕所,不仅卫生,而且放置了手纸,没人偷拿。这是一件小事,却是中国人生活水平和文明素质提高的最好说明。”张奥列说。
一些厕所小便池上方贴着的“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提示,更让张奥列感慨。他将这种提示看作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语,“但今天的标语不再满是政治宣教味,而是很温馨、很人性化。”
女作家朱小燕来自加拿大。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内地一座城市的经历让她至今难忘。“当时,我满怀希望地走进一家新建的餐厅,却被告知没有卫生间,如厕只能到很远的一个简易茅坑解决。我的腿不好,下蹲困难,真是太受罪了。”
朱小燕告诉大家,类似如厕难这样的小事,曾让她流下眼泪。倒不是觉得自己受了多大委屈,而是从中生发出中国多久才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感慨,心里很着急。“小小厕所是一个国家软硬实力的综合体现,所以此次上海之行良好的厕所状况令我很感动。”朱小燕说。
新加坡女作家蓉子曾有开办十年老人疗养院的经历。此次有机会参观上海一些郊区的养老院,她悄悄将其中的厕所列为考察项目之一,“一走进厕所的气味和视觉印象很重要,它隐藏着老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也能透露出养老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敬业精神,不是一夜之间能伪装出来的。”蓉子表示了对上海郊区养老院的赞赏。
台湾女作家陈若曦已年过七旬。她从环保角度出发,为上海厕所“挑刺”——有的厕所设有自动干手机,但开机一次,机器转动的时间比较长,想关又关不了。“我看干手机一次工作15秒就够了,这样可以节约很多电能。”陈若曦说。
陈若曦向新华社记者表示,透过厕所这样的窗口,的确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长足发展,人的素质也在进步。“但我们从环保和可持续角度出发,还可以做得更细致。富了,更应该注重节约并以之为美。”陈若曦说。
30余位海外华人作家是应上海市侨务办公室邀请来沪采风的。身为归侨的上海市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蔡建国认为,不管离开的时间长或短,也不管居住地远或近,广大华侨华人都在关心祖国的发展变化。几位华人作家对国内厕所状况的点评,入情入理,让人感同身受,值得深思。(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