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题:发达国家对中国投资不必“惧”与“拒”
新华社记者 李云路 吕梦琦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近来表现出继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意愿,让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忧惧。
他们似乎更愿意看到中国花大把钞票购买他们的国债,而不是在他们国家开厂采矿;更愿意妄自揣测来自中国的投资企业怀揣“掠夺资源”“窃取技术”的秘密,而不愿意相信中国的投资对拉动东道主国家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乃至推动世界经济复苏都有极大裨益的客观事实。
近日备受海内外政经界关注的中国中海油向加拿大油砂生产商尼克森提起的收购案有了转机:尼克森股东以99%的压倒性票数接受了中海油的收购要约,加国地方法院也正式批准了该收购案,目前只待加拿大政府的最终决定。
但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因为尼克森约有10%的资产位于美国。依照美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还需获得美国政府的同意,实际上是要通过美国外资审议委员会(CFIUS)这道“防火墙”。
CFIUS成立于1975年,是隶属于美国财政部的跨政府机构,主要职责是评估和监控外国投资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由于承担“国家安全”的重要使命,美国国务院、国防部、商务部等核心权力部门都参与其中。外界普遍认为,CFIUS就是维护美国霸权的“监察部”。只要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外国并购所获利益将危及美国安全,总统就有权暂停或者终止并购。
一个国家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考虑严格审查入境资产和企业本无可厚非,比如对涉及国防军工企业的监管。但问题的关键是,美国眼中的所谓“国家安全”铺开的面也太广了些。近年来,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重新制定了威胁国家安全的范畴,除军工企业和所谓的“双重用途科技”外,一些涉及通信,能源,交通等“特殊利益”的基础设施领域也被视为关乎“国家安全”的项目。
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失败,以及近期中国两大通讯公司华为和中兴遭遇美国调查,其实都是美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行资源、技术保护之实。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企业、资本“走出去”已经成为经济实力日益壮大的中国一个无可逆转的趋势。一些有实力、资本雄厚的企业纷纷选择到海外投资,这既是企业立足自身长远发展的商业行为,也是中国实现国际竞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步骤。更重要的是,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当下,中国的对外投资客观上对接受国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完善基础设施有着巨大作用,也将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以此次中海油收购尼克森为例,加拿大政府的态度比较积极的原因是“加拿大缺乏足够的资金开发石油资源”,因此“欢迎国外资金的加盟”。
中国三大部委近日联合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公报》显示,仅2011年,中国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缴纳的各种税金总额超过220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122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88.8万人,来自发达国家的雇员有10万人,显著地体现了对外投资的双赢效果。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投资司国际关系主任安德烈·戈尔茨坦曾说,对于中国资本的忧虑并无必要,就如20世纪60年代欧洲对美国大笔投资的忧虑、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对日本资本的恐惧一样。他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海外投资对于全球发展的平衡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就在中国经济谋求与世界深化互动与合作之际,一些国际舆论却对中国对外投资,尤其是在资源、能源、高科技领域的投资,采取了质疑的态度,甚至给中国扣上了“新殖民主义”“资源掠夺”“威胁他国国家安全”的帽子。
这就不难理解,201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全球第四,但主要集中在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上,存量占比为89%,发达国家仅占11%。其中,美国仅接受了中国2%-3%的对外投资。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近日在厦门向世界发出呼吁,我们必须要制造一个非常开放、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才能提振大家的信心,才能提高每个国家人们的就业率和国内的消费水平。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资源需求量大,中国将继续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这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据悉,“十二五”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