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玎 来源 /南都周刊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的两位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和劳埃·沙普利,他们的"稳定配置和市场设计实践"理论,试图以科学的方法,解决最优配置的问题。
这一结果甫一公布,就有经济学家声称 "该研究方向与中国密切相关"——中国的城乡差别、行业差别、地区差别、政府的功能等问题,都与资源分配和市场设计有密切关系。
生活中,"市场配置"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招聘,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则,雇主会把工资降低到刚好有足够的求职者对其感兴趣;但实际上,雇主会把工资设定在仍有大量求职者愿意来应聘的水平,然后选择其中的一部分。
这个过程中,"价格"所起的作用与商品市场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个婚姻市场,既要搜寻对方,又要相互吸引,而不是简单的"价高(或价低)者得"。
而且配对最好还需要"稳定",即对于双方来说,不存在具有可能性的第三者,胜过他们当前的配对者。说得更直白些就是"你的配偶即是你的最爱"。
1962年,数学家盖尔和博弈论学者夏普里在《美国数学月刊》发表了一篇名为《大学录取和婚姻稳定》的文章,首先提出了"稳定配置问题"。
假设婚姻市场上有大致相当的适婚男女(比如说各100人),男的知晓所有女方的信息,女的也一样。每位男性都对这100个女性做一项从"最爱到最不爱"的排序,女人也对100个男性做同样的排序。接下来,男士开始向自己最爱的女人求婚,如果恰好某个男人也是其最爱女人的No.1选择,这一对就配对成功,从市场中排除(如果没有任何一对匹配,那么所有男人开始向自己的2号选择求婚,直至出现一对匹配为止)。这被称为"顶端交易循环"(TTC:Top Trading Cycle)机制。
接下来,99个男人和99个女人再开始同样的步骤,在交易费用为零和配对时间不限的假设情况下,最终每个男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伴侣(尽管有一些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个配对是稳定的(不考虑个人审美倾向出现剧烈波动的情况)。也许其中一个男人与8号女人配对,但他其实更喜欢的是2号,但因为2号选择了她更加喜欢的男人,所以在这个市场中,只存在意淫的基础,不存在出轨的条件。
这个算法对多人参与的合作博弈如何分配资源的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不过对于经济学来说,实际的情况不仅存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换,还有大量群体参与的交换,这个时候,如何让供需双方稳定配对,就是一个艰难的问题了。
从198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开始将"稳定配置"的原理逐步应用到真实世界。他在医学院学生和医院招工需求之间,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在中国,我们可以用一个大家更为熟悉的例子来解释这个问题,那就是高考后的"志愿填报"。我们知道了自己在本省的大致名次,也知道名牌高校的考生录取数量,这个时候,所有填报志愿的人,都在进行一场博弈。
"去年是北外的小年,分数降得很低,今年会不会有很多人报考,从而抬高了录取分数?"这是当年笔者在填报志愿时,遇到过的问题。如果你最终被你的志愿录取学校所拒绝,再去找第二个理想学校的时候就太迟了,不得不面临被调剂或复读的命运。
所以很多人在填报志愿时,都会去憧憬一个非常强大的计算系统,它能够在填报志愿时,实时配对和更新数据,让每一个人都尽量找到自己的最优选项,而不是最终因为苛求稳妥,而选择了比较有把握的二流学校。
美国当时就运用了一个集中清算所,也就是全国医师配对项目(NRMP),来解决医学院学生和医院的配对问题。不过这个项目并不完美,比如它会遇到一个"医生夫妇"问题,有些学生因为想要和配偶待在一起的意愿,而改变自己的就业选择。
还有一些人为因素,也会时刻干扰着"稳定配置"。比如在招聘的时候,采用"逼签"这样的手法,迫使求职者在不晓得是否还有其他机会之前就做出选择。
至于如何改进算法,不仅要利用每一个市场的信息,也要借助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这就是经济学家的事情了。在"稳定配置"方面的努力,现在成为了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科目——市场设计。这一科目在拍卖领域, 尤其得到广泛的应用。
现在,人们已经日益明白市场为何会失灵,以及如何对其进行修复,每种市场设计都需要经济学家与特定领域专家的密切合作。我们对市场的了解越深入,越能明白更好的市场可以从哪些方面以什么方式来改善福利。这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