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新华国际
目前似乎正在进行对非洲的第三次争夺。第一次发生在1884年的柏林会议期间,第二次则发生在冷战期间。
当前这场争夺战的警钟是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克林顿在2009年6月敲响的,当时她正在访问非洲。希拉里警告大家防范“新殖民主义”。她说:“我们看到,在殖民时代,(外来者)可以轻而易举地不请自来、拿走我们的自然资源、给领导人塞好处,然后一走了之。”
她指的是中国。但她说得有道理吗?这其实算不算是五十步笑百步呢?
这场新争夺似乎主要是在美国与中国之间展开的,法国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巴西、印度和土耳其都试图扩大在非洲的影响力。
中美法逐鹿非洲
外来影响和干预在主权和独立方面提出了重要问题。
数年来,中国在非洲十分活跃。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2003年,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达到1亿美元。时至2011年,这个数字猛增到了120亿美元。中国在整个非洲修建公路、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
具体地说,亚的斯亚贝巴的非盟总部是中国的礼物。去年,包括南非总统雅各布·祖马在内的许多非洲领导人齐聚中国,出席中非合作论坛。
有人指责中国派本国人去从事原本可以由非洲人从事的工作。中国外交部的官员在论坛召开期间接受法国《青年非洲》杂志的采访,驳斥了这种说法。这位官员表示:“以政府援助项目为例。中国把95%的资金用于工程项目和受援国,而西方可能会把80%的资金用在自己的工作人员身上。”
与中国相比,美国2009年对非洲的援助是82亿美元。在布什时代,美国为防治艾滋病和疟疾投入了大约160亿美元。美国还建立了从2008年开始运作的非洲司令部,总部设在德国的斯图加特。
此外,今年早些时候,用政府官员的话说,美国“在利比亚发挥领导作用,在科特迪瓦发挥幕后领导作用”,作为在马里展开的持续行动的内容之一,还签署了在尼日尔部署无人机的协定。
随着美国和中国在非洲争相施加影响,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它们有朝一日将在非洲兵戎相见。
美国人和中国人非常活跃,法国人的作用则是公开而有力的。他们牵头在科特迪瓦、利比亚和马里开展军事干预行动。就在几天前,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以解放者的身份在马里受到欢迎。
这位法国领导人受到的欢迎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当将近4000名法军官兵向加奥推进,意图从“基地”组织和其他形形色色的恶棍手中解放马里民众时,数百名非洲士兵还在为动身前往马里做准备。很显然,如果交由非洲和非洲领导人处理,马里的入侵者将在马里肆虐很长时间。
非洲缺乏领导力
可以断言,非洲领导人的屡屡失败催生了外国在科特迪瓦、利比亚和马里的干预行动。
所有这一切都会让人想起大国在冷战期间和之后发挥的作用。即便我们相信中国抱有善意,我们也实在缺乏领导能力。
为什么我们的领导人无所作为,让外来者介入并解决科特迪瓦、利比亚和马里的问题?
令人恐惧的是,许多非洲人之所以乐于欢迎外国人,是因为我们的领导人总体来说都缺乏行动。尼日利亚面对国内的“博科圣地”组织都无能为力,又怎么能帮助打击马里的“基地”组织?
在对非洲的新争夺当中,美国人、中国人和法国人的动机何在?是为了获取利比亚、马里和尼日尔的石油和矿物等原材料吗?是为了控制“基地”组织、“博科圣地”组织和新出现的毒枭吗?是为了非洲的发展吗?西方帝国主义是否好于中国、印度或巴西的帝国主义?
难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欢迎他们,我们能独自解决自己的问题吗?我们如何独自与恐怖分子、毒贩和海盗打交道?是否因为我们的许多领导人腐败,所以我们才做了希拉里·克林顿所说的那种蹩脚交易吗?
无论动机何在,非洲都不能把自身的未来托付给外国人,而错误地以为他们抱有善意。
打造独立的非洲
非洲领导人必须签署维护我们自身利益的协定。我们不能允许外国人在不保护非洲环境或本地资源的情况下在非洲开展业务。
我们不能允许在不造福非洲人民的情况下开采我们的自然资源。像加纳的奥布阿西这样的地方长期盛产黄金,却没有给当地居民带来任何实际好处,这是不合理的。
这也适用于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和其他国家的石油开采活动。
非洲的领导人必须着手有效解决非洲的问题。
我们应该重新检视恩克鲁玛提出的建立非洲最高统帅部的构想。这个非洲最高统帅部是有效的,而且能赶在西方之前解决利比亚和马里等问题。
我们应该起草投资法,保护我们的环境,保障我们的未来。我们应该让普通百姓获得权力,让他们确保各个级别的领导人尽职尽责。
我们应该提高政治透明度,以便清楚地知道政界人士如何受到金钱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我们应该确保在涉及非洲的问题时,最具权威的法院是非洲国家的法院,而不是国际刑事法院。
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这些难题,有朝一日可能就会发现,非洲百姓对无所作为的非洲领导人感到心灰意冷,不仅欢迎外部大国来解决我们的问题,而且是要求他们前来。
让我们的领导人开始动手吧,把非洲打造成恩克鲁玛、纳赛尔、尼雷尔和桑戈尔构想的独立大陆。但愿非洲领导人能让我们自豪,能获得我们的信任。
(作者加纳专栏作家阿瑟·科比纳·肯尼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