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由全国10所高校的十名大学生组成的中国青年报大学生记者团结束了对南京亚青会三天的采访。他们选取志愿者、亚青村、场馆设施等方向,自主采访了政府官员、亚青会组织者、普通市民、志愿者等,获得了不少鲜活资料。随后,这群大学生“记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聊起了他们眼中的亚青会。
这群大学生中,不少人曾采访过其他城市主办的重大赛事。在他们看来,本届亚青会的最大特点莫过于节俭,反映了南京务实自信的城市内涵。
“比如能容纳3500名运动员的运动员村,赛后会作为南工大的人才公寓和学生宿舍,能节省很大一笔开支。”来自南开大学的王沛楠说。
在不少记者团成员看来,虽然硬件上体现了节俭,但亚青会服务设施一点都不含糊。来自东南大学的骆凡平是记者团中唯一的工科生,他在采访时相当关注技术性问题,“亚青安保非常严格,我觉得几乎没漏洞。”此外,亚青会建设了强大的数据平台来预测天气,提前做预案,也让他赞赏。
来自南广学院的郑嘉然是一名摄影“记者”,他这几天拍摄到了不少珍贵画面,比如汗流浃背的志愿者身影、迎亚青活动中老年人的活力舞姿、年轻人参与建设的亚青村文化小屋等,“市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年轻人热心参与,让这个城市非常有活力。”郑嘉然说。
有大学生“记者”建议,更多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主动参与进来。“亚青会的比赛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这种赛事也能起到引导市民参与体育运动的作用。”一名大学生“记者”建议,希望南京青少年更广泛地参与体育运动,如夜游玄武湖、全民爬紫金山等。
本届亚青会赛会志愿者有1.3万人,城市志愿者多达10万人,志愿者的热情服务让记者团成员很感动。中南大学学生张晗在新街口南站公交站遇到了两名60多岁的城市志愿者,他们在烈日下引导交通,“他们告诉我,能以这种方式参与亚青会,有一种被信任的快乐,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南京日报记者 罗薇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