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79|回复: 0

现场看亚青赛成为很多家长送给孩子的暑假礼物:看台上的“成人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1 19: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亚青会第一次把青年奥林匹克的舞台搬到了南京,“在家门口看亚青”的大好机会,市民们自然不会错过。亚青会开幕以来,前往各个赛场观战的市民络绎不绝,带着孩子去现场看亚青比赛,成了很多家长送给孩子的“暑假礼物”。赛场上,小选手们顽强拼搏的镜头,也给看台上的小观众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亚青会,是为孩子们打造的最好的“成人礼”。
    镜头一:德国爸爸带两个女儿看游泳
    “这是给她们最好的暑假礼物”
    “加油,再走快一点儿,要是迟到了比赛开始了,可不许哭鼻子。”昨天傍晚,记者在奥体中心南门过安检,身后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穿着绿色运动服的老外带着两个穿白色运动服的小姑娘排在了记者后面。
    来自德国的亚力克山大带着两个女儿——6岁的莱奥妮和4岁的米娅,一起来看亚青会游泳比赛。“她们最喜欢游泳,当我拿出票,说带她们来看比赛的时候,那尖叫声……”亚力克山大做了个夸张的捂耳朵的动作,“前几天就想带她们来的,可是门票卖得太快了,只买到今天晚上的。”如果接下来运气好还能买到合适时间的票,他还要继续带女儿们看比赛,“她们读的是国际学校,亚青会是国际赛事,我觉得这是我能给她们的最好的暑假礼物。”
    游泳馆里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就连台阶上都坐了人。莱奥妮指着水池嗲嗲地问:“爸爸,我什么时候能去比赛?”“等你14岁。”“啊,还有8年那么久……”莱奥妮鼓起小脸有点闷闷不乐,不过运动员一跃入池中,小姑娘就浑然忘了其他,只顾着鼓掌。4岁的米娅也看得很投入,不时转头跟爸爸来一句“他们游得真快”。
    亚力克山大告诉记者,他们一家来南京已经3年了,“我们很喜欢这座美丽的城市,(下转A2版)
    (上接A1版)既有古老的传统,如今又越来越跟国际接轨了。”他很高兴明年还能继续待在南京,“这样我又可以带孩子们来看青奥会了,她们会非常高兴的。”
    镜头二:十几个家庭“组团”观赛
    家长有深意,孩子有领悟
    在举重赛场的看台上,记者遇上了十几位带着孩子“组团”来看比赛的家长,“家门口举行这么大型的赛事,又是专为青少年准备的,不能错过,我们几个家长打电话约了一圈,就组了个团。”
    10岁的倪杰很兴奋,他的妈妈告诉记者:“想让孩子感受一下现场气氛,也让孩子体验一下当运动员的辛苦。”“他们举不起来的时候,我很紧张,有的运动员当场就哭了,我看他们哭,心里也说不出的难过。”倪杰说。
    陈思雨的妈妈则希望她能从同龄的小运动员身上领悟到些东西,“这孩子有个缺点,没恒心,做什么事都坚持不下来。带她来看亚青会,但愿能学习拼搏、坚持的体育精神。”比赛中,一名菲律宾选手前两次试举都失败了,最后一把奋力一搏,成功了。全场都站起来为他欢呼。陈思雨鼓着掌,脸上浮现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年龄略大一些的孩子就可以自己“组团”来了。中华中学的汪洁、王紫、韩佳璇、陆晓娟等同班同学,比赛首日就坐在了看台上。“很有意义啊,在暑假结束前,能和好朋友一起为同一件事欢呼、鼓舞,或者惋惜、遗憾,也是特别难得的体验。一天下来可以看到很多次成功和失败,背后都有那么多的不容易啊。”
    镜头三:羽球场上的“亲子拉拉队”
    拉着爸爸妈妈一起打节拍
    18日下午,在南京体育学院体育馆的看台上,一群挥舞着红色充气加油棒的观众成了羽毛球赛场最热情的“拉拉队”。观众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个30多人的“拉拉队”是由南京市科利华小学组建的,成员里既有科利华小学的老师,还有该校的学生和家长。
    负责带队的科利华小学校长王根平告诉记者,这个“观赛团”是由学校组织并提供门票,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但观赛条件之一是要有家长陪同。“亚青会倡导卓越、友谊和尊重,只有让孩子们走进赛场,才能切身体会到奥林匹克精神的洗礼。”有家长和老师的陪伴,孩子们也看得特别起劲,他们不停挥舞红色的加油棒,还拉着爸爸妈妈跟自己一起打节拍。
    看完中国选手的比赛,孩子们没有闲着,又给场上对阵的两名外国选手当起了“拉拉队”。陪儿子来看比赛的方朝阳说:“小小年纪就能站上这个舞台,已经算是同龄人里的小英雄了,他们每个人值得我们喝彩。我希望孩子们以这些小健儿为榜样,学会不怕失败、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
    本报记者 朱凯 邢虹 本报实习生 贾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5-4 03: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