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08|回复: 0

我们为什么那么相信谣盐(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9 19: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网易

导语: 当日本人因可能核辐射焦躁不安,全世界也无法保持冷静。出于对食盐可能不再安全和供应不足的共同担忧,中国消费者开始大量购买海盐。科学已论证了前者的不可信,但后者却依然令消费者担心。谣言是“抢盐潮”的罪魁祸首,但它也许没有我们想象的简单


既有对未知的“辐射威胁”,也有现实的“缺盐威胁” 与其一开始就对抢购行为嗤之以鼻,不如先看看眼下发生的是一件怎样的事。《工人日报》要闻部主任、媒体评论员石述思,迅速替“碘盐抢购潮”描绘了一幅路线图:暂无危险的中国民众未雨绸缪——在少数人“被谣言和恐慌绑架”率先发难——更多人的危机意识被唤醒,发现日常断盐的威胁已超过想象中核辐射——大批超市“无盐以对” ——广东、浙江、江苏、安徽多地出现抢购食盐。

“吃盐抗辐射”、“海盐受污染”很可能不会发生,缺盐却说不好
有人调侃,日本人在核辐射中等待碘盐,中国人在抢购碘盐中等待核辐射。但事情继续发展的结果,却很可能是很多人将“没了盐吃”。“抢盐潮”首先来自对日本核危机蔓延的担心,对此,中国盐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健康专家等已纷纷出面平息这方面的担忧,说明吃盐不能抗辐射、而海盐受污染也几乎不可能;但面对在“抢盐潮”中被清空的货架,人们对食盐供应是否会出问题,则不那么有底。


“谣言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故事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者有某种重要性;第二,事实必须被某种模糊性掩盖起来。” ——奧爾波特和波斯特曼,《谣言心理学》
聪明人也可能信谣,谣言与自身关系越大越多人相信
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陈杰人发表的文章《哄抢碘盐的背后》,排在了刊登网站当日点击率前三名。他在文中指出,一个依据常识就可以做出理性判断的事情发酵成疯抢盐,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人习惯于从众,而不是独立思考”。这句话立刻引起了反驳,在远隔重洋的美国,自15日起也出现了碘化钾药片脱销的情况。看来,害怕辐射的还有一贯以独立思考著称的美国人。 《华尔街日报》报道列举了一名21岁的大学生Michael Zeng,他表示“跟着多数人走总是没错的”。这种观点被很多人认同,但抢购并不仅与“素质”有关。传播学理论认为,谣言是一种主观情感状态的投射,而谣言能否被传播,首先取决于它能否引起人们的共同兴趣;或者更简单地说,取决于它跟你本人有多大联系。 2008年的抢购板蓝根、以及这一次的“抢盐潮”,背后的逻辑都相似:这件事关乎到我的生老病死,我为什么不能选择相信呢?


谣言 = 问题重要性 × 事实模糊性 (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2003年)
后果越严重越想信谣,不求收益最大、但求遗憾最小
谣言往往是“参照当前时事、旨在使人相信的命题” (Knapp,1944),它通常未经证实,而且缺乏具体事实。然而,你不一定要了解里面的逻辑,但仍可以选择相信谣言而“跟风”。跟风无疑助长了谣言的传播(它让谣言显得更加可信),但你可能也承认,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很多抢购者不见得不懂个中的科学道理,但依然会有“大家买、我也买一点”的想法。 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解释过,大多数时候,群体是不受推理影响的,他们常常只认同简单的观念而不是逻辑推理。哪怕你能摆出大体严密的论证步骤,也不会轻易改变人们的信念(想想宗教迷信在过去2000多年来多么顽强,它们经常连最简单的逻辑都不符)。相对于感情,理性经常是苍白无力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尤其当相信谣言的成本比不信的(可能)后果小得多的时候,我们总倾向于选择前者


“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制度反作用于群体的头脑,它们才引发了这些大动荡。影响群众头脑的是各种幻想和词语,尤其是词语,它们的强大一如它们的荒诞。”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就算所有信息都被公开,人依然可能出于“避险”相信谣言 本次“抢盐潮”开始不久,中国盐业总公司就高调地出面表示,抢购食盐是非理性现象,又三番四次保证“完全有能力保障食盐供应”、并称可能2周内就能恢复正常供应,“盲目囤盐抢盐”似乎并未被遏止。另一方面,官方、非官方媒体阻止谣言散播的努力,也从未停止。实际上,即使信息足够公开,人们依然有可能选择相信谣言。人类的趋利避害本能,有时候也会造成尴尬的“一叶障目”。所谓你有你的科学和逻辑,我有我的“避险判断”。 “台风眼”效应,远离核泄漏人更担心自己的安全
心理学上有 “台风眼现象” 一说,台风四周天气恶劣、但风眼往往是最平静的。同理,处于灾难的中心的人(比如现在的日本民众)对灾难的敏感度,比远离灾区的人(比如隔岸观火的中国人、美国人)反而低得多。“心理台风眼”很多时候是由认知失调引起的。处于外围人接受到的任何信息,都是经媒介传达的“二手信息”,即使所有信息都是公开透明并且真实的,外围人群自身的想象力依然有可能不自觉地“添油加醋”。

以“愚蠢”、“素质低下”定义中国人抢购盐的行为是有所偏颇的。怕盐被辐射、更怕没盐吃,中国人“习惯性抢购囤积” 尽管能够辨别碘盐对防辐射无害、食盐不会轻易被污染,放置食盐的货架还是不断被抢空。许多地区的居民开始大批量购买廉价而且供应充足的盐,并非出于“错误认识”,而是基于“经验判断”。比起相对可知的核辐射影响(毕竟,中国和日本每天都在更新消息),更难预知的是什么时候会“断盐”(盐业在资本市场天天看涨,却没有权威数据说明多少人花多少钱购买了多少盐)。 对于物资紧俏,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是有记忆的。最近一次印象来自1988年价格双轨制的取消,物价飞涨程度一度引起恐慌,连最基本的柴米油盐和日常生活用品,都成了抢手货。这一次又有什么不同呢?很多人表示,我还不知道。也许只有抢到手的盐才是实实在在的

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恐慌止于知情”,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聪明人也可能相信谣言。我们听信谣言而去抢购,是因为经验总是提醒我们,信总比不信强,是因为跟公信力比起来,谣言往往显得更加可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16 01: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