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堪培拉4月15日电(记者徐海静)氯喹原本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但由于疟原虫对其产生抗药性,这种药物在很多地方已经不再使用。澳大利亚和德国科学家发现,疟原虫的抗药性也有弱点,通过增加服药次数,氯喹仍然能够起作用。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15日发表一份声明说,该校生物学院研究人员罗伊娜·马丁和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同行共同发现,导致疟原虫产生抗药性的蛋白质也有“软肋”。
“我们研究了这种蛋白质的不同形式,在所有情况下,蛋白质将氯喹移出疟原虫体外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这意味着,能够继续使用氯喹治疗疟疾,只要每天服用两次,而不是一天一次,”马丁说。
她说,这种蛋白质能通过两种通道中的一种将氯喹移出疟原虫体外,但这一过程相当苛刻,发生任何错误,蛋白质就不起作用。这意味着该蛋白质处于相互矛盾的压力之下,这是它的弱点,在以后关于抗疟疾新药的开发中可以加以考虑。
根据研究人员的建议,原先每天服用一个标准剂量的做法可以改成早晚各服用一个标准剂量,重点在于增加服药次数。但马丁不推荐增加单次服用剂量,因为一次大量服用会很危险。
马丁说,这一理论还可以用于其他因类似机制而面临抗药性威胁的抗疟疾药物。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多由蚊子叮咬传播,全球每年有数十万人死于疟疾。氯喹曾被誉为抗疟“神药”,目前仍在南太平洋、非洲、亚洲、南美洲等地使用,但很多发达国家已不再使用。(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