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莳:咖啡店里孵化草根创业者
来源:北京晚报
苏莳,一位中关村创业者,以咖啡店为平台帮助草根创业者缩短创业和投资距离;
崔章程,一位基层社区干部,十年内完成了城市基层管理模式转型的完美蜕变。
尽管人生经历不同,但凭着相似的远见和坚持,苏和崔章程,两个人正在自己的成功之路上执着地前行。今天,“我的中国梦”将为读者讲述不同领域两位圆梦者的故事。
坐落在中关村海淀图书城步行街深处,没有明显设计艺术的外部造型,一家宾馆外墙上悬挂的暗色字牌进行着简单指示,最终还需要穿过宾馆大堂,爬上狭窄的二层楼梯才能到达,这里就是“车库咖啡”。虽然一切都有悖于“吸引顾客”的经营常规,但却成了北京众多创业者心中的“天堂”。
“位置一定不能太明显,那样来的人就不纯了。”“车库咖啡”创办者苏如此回答着,他故意挑选了这个地方,从而筛掉情侣、休闲的群体,让它成为聚集创业者的开放办公平台,让它专注于缩短创业和投资的距离,是苏心中最原始的抱负。
从30岁时就成为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蓝汛(ChinaCache)的投资总监,到32岁放弃高薪创办“车库咖啡”,仅仅两年就已经孕育出40多个成功的创业项目,吸引了经纬创投、戈壁合伙人等200余家知名机构前来寻找投资项目。苏,正在用自己创业者的身份帮助着更多人圆梦创业。
助力创业
“‘车库’是早期创业开始的地方”
“我们,在等待有足够潜质的你;提供资源炮弹和人工服务支持;只为助力你在成功之路奋力奔跑!”“车库咖啡”门口海报上的话对它进行了最准确的界定,而自诩为车库咖啡店小二儿的苏是在担任投资总监时萌生了这些念头。
“那时我看到很多投资人艰辛地寻找项目,有时甚至几个月也找不到好项目;而与此同时,一些创业者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投资者”,苏说,其实国内从来不缺创业者,只是缺少相关的服务配套措施,特别是对于一些微小型企业而言,没有可以与投资者对话的平台。因此,他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致力于孵化创业者的开放平台。
开业第一个月,生意有些冷清,第一位客人是个1987年出生的小伙子,每天都来,但从不点东西,只喝免费的白开水,就这样整整过了一个月。在第31天的时候,苏主动和他聊了起来,得知小伙子在做软件产品,需要20万元资金,苏主动当起了“媒人”,为他找到了投资方。此后,“车库咖啡”开始火得一发不可收拾。
苏告诉记者,当初起名为“车库”,就是因为惠普、苹果、微软,甚至Google都诞生于一间车库,所以,这个名字也就寓意着开放的早期创业开始的地方。
解读创业
“创业需要梦想,更需要坚持”
一条弧形的道路伸向远方,路的尽头是一座错落有致的美丽城堡,然而眼前连接这条路的,却是一段段崎岖的台阶……苏说,挂在“车库咖啡”墙上的这幅3D效果图正是对创业之路的写照,未来是光鲜亮丽的,但路途上要经历很多磨难。
“创业需要梦想,更需要坚持。”在苏看来,“坚持”更难能可贵。“车库咖啡”的一位常客“小画家”是苏特别欣赏的一个年轻人。“6年了,他每天都坚持画一小时画,不论风吹雨打,到现在已经完成3000多幅,大多数画都是围绕着主人公‘小红人’展开的故事,那是由东巴文中的一个文字演化而来的形象。”“小画家”身上难得的童心未泯吸引了苏肯定的眼光,他总是不辞辛劳地把“小画家”强力推荐给各种朋友,甚至还包括五百强CEO们来访这样的高级会见场合。
如今,苏整天都泡在“车库咖啡”,豁达开朗的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聊天”。“一开始的时候每见到一个新面孔都要聊聊,一天聊几十个人,后来人越来越多了,有些也就聊不过来了,但大部分我都认识,估计已经有几百人了。”苏就是用这种轻松的方式和不经意间的玩笑聊着关于创业和投资的事,以创业者的身份帮助着来这里的创业者们。
服务创业
“车库”将扩展成创业投资一条街
咖啡20元一杯,会议室租用10元一小时,打印材料0.2元一张……这样低的价格如何实现盈利?苏表示,“车库咖啡”并不靠卖咖啡赚钱,这样的销售甚至还会略有亏损。
“收入来源主要是卖楼梯间广告、线上平台以及衍生产品。”现在,“车库咖啡”已经开始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为初创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并在开户结算、电子银行、金融咨询等方面给予一揽子优惠。而对于卖咖啡的业务,苏则打算将来把它完全透明化,公开财务报表,告诉大家收支情况,再用利润为创业者进行一些公益服务。
提及“车库咖啡”的未来,苏信心十足地说:“这条步行街将来会成为创业投资一条街,里面都是创业服务的相关部门。经过与海淀区政府的沟通,以后创业平台资源将在这里进一步集中,在技术等各方面给草根创业者最大的支持。”记者 兰洁 文并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