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广梅接受记者采访
邢广梅接受记者采访
来源:北京青年报
8月26日,海军在威海举行的“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暨祭奠仪式”新闻发布会上,海军发言人邢广梅身着海军白色军服登台亮相。
“军中第一位女发言人”,一时间,这一身份把邢广梅推到聚光灯下。其实,法律研究是她的本行,发言人则是“兼职”。
亮相后一周辗转三个城市
首次亮相之后,邢广梅在公众视野中“消失”了。一个星期辗转三个城市,下部队讲课、到军队科研院所做课题鉴定,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前才回到北京。授课及课题鉴定内容是她所研究的领域,国际法、安全环境与政策等。
在部队里,她还是她,没有因为一场亮相有什么改变。
出门“不需要戴墨镜”,也没什么人会认出,因为身着便装的自己与穿着军装“很不同”。她认为,人们关注是因为自己身着军装,传递海军的声音,而不是因为她本人。
去年11月,包括海军在内的全军七个大单位均设立了发言人,其中,海军是唯一设立两位发言人的单位,这就包括她这位海军大校、全军唯一的女发言人。她认为,女性角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与媒体记者间的矛盾关系。
“希望安静下来,继续从事研究”
可能是军人这一职业属性的原因,邢广梅在形容发言人这份工作时多次使用“任务”一词,称发言人是整个团队的末端环节,而自己是在执行任务。
经过专门培训的她,谈起发言人工作,已经颇有心得。在谈到培训课程被老师“为难”、“逼问”时,她没有更多描述自己的表现。不过,培训老师董关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举了一个例子:当时问她一个关于有担心认为我国军事创新技术进展不够的问题,她回答说,“大家不要对中国的技术创新感到担忧,正是因为以前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大家都不知道,所以军方也设立了发言人。随着军队的工作透明化,大家会了解我们更多的创新技术。”邢广梅确认了这一说法。
不过,发言人工作在她看来更像“兼职”,而工作主旋律仍是法律研究,“现在我仍然在继续从事研究。”她说。
“同事都说我永远在找东西”
或许,学者才是她理所应当的标签。记者见到她是在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她的办公室中。在约8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内,两个书柜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空间,还有半面墙用书籍垒出一个一米多高的书堆,法律相关的大部头陈列其中。
邢广梅说自己有些“健忘”,“同事都说我永远在找东西”,但是谈起她的研究领域却滔滔不绝,年份日子也记得清清楚楚。
本科毕业当上军校的老师后,她又在复旦大学进修法学硕士课程,随后攻读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完成了中国社科院法学博士后的工作。
很多人并不知道,她以自己读博期间完成的论文《国际海上武装冲突法的历史演进》为蓝本出版的著述,在10年后的今天,仍是国际海上武装冲突法领域填补空白的、最全面系统的历史专著。
对话
女发言人有优势吗? 女发言人弱化与记者矛盾关系
北青报:第一次公开亮相之后,感觉自己像明星吗?
邢广梅:这倒没有。作为发言人在面对公众的时候穿的是军装,而穿便装的时候与穿军装的反差很大。人们识别明星靠的是他们的面部特征,而识别我多是看我的军装。大家看到我先用一半的注意力锁定军装,哦,军人,这是制服的效应。
北青报:剩下的一半注意力再锁定,哦,女性,美女。您觉得在发言人这个角色中,女性有优势吗?记者在提问时会不会对美女客气些?
邢广梅:女性在这方面可能有些优势。新闻发言中,发言人与记者往往是一对矛盾体,记者希望提的问题越尖锐越好,发言人要承受记者的各种“刁钻”问题。这种情况下,女性角色可能会弱化这种对立,尤其是对自己比较认同的发言人,记者可能下不了“狠手”。
北青报:您本科并非军校毕业,为什么选择进入军校任教?
邢广梅:我生在青岛这座海滨城市,成长于大海边,家住海军院校旁,小时候上学每天路过军校高墙外,对神秘而神圣的军营生活充满向往,于是在22岁大学毕业那年,可以选择到军校还是地方大学任教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军校。
北青报:发言人的容貌、气质对这份工作有帮助吗?
邢广梅:只能说有一定的帮助。新闻发言人既是自我,又不是自我。说既是自我,是因为发言人工作要通过一个具体的人去实施,免不了带有个人的特征,如性别、长相、学识、气度等;说不是自我,是因为新闻发言人是一种制度,每次发言,一定是一个团队集体努力的结果,而发言人只不过是这个工作团队中最末端的环节:直接与公众见面,把官方希望传递的信息传递出去。
发言人如何培训? 发言人培训课被老师“为难”
北青报:最开始是怎么找到您来担任这个职务的?
邢广梅:这是海军遴选的结果。海军人才很多,藏龙卧虎,只不过我很幸运,成为了海军发言人之一。
北青报:现在国际上,很多国家都用“国际法”来说事,指责中国的一些做法,那么,法学背景是否帮助自己当上海军发言人?
邢广梅:在这一点上可能有些优势吧,但是,海军建设和发展绝不仅仅限于此,更多的领域需要发言人去学习、了解和掌握。
北青报:事实上,去年11月您就已经被宣布为发言人,到如今才亮相是不是这期间进行了专门的训练?新闻发言工作有可经训练的技巧吗?
邢广梅:是有一些技巧。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我们参与更多的是技巧、经验类的培训。综合素质的提高还需要发言人长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能够成为发言人一定是多年的积淀在起作用。
北青报: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发言人是如何被“训练”的?
邢广梅:我一共参加过两次专门的培训。在传媒大学的培训给我的印象最深。七个军队大单位的八位发言人都参与培训。上课第一天就安排一对一实践环节,给我们培训的老师是我见过的提问最尖刻的主持人专家,他们提的问题非常难回答,如果能应对自如,日后面对记者就会应对有方。这就像学开车,如果最初试驾阶段是在崎岖凶险的山路上完成的,那么,日后遇到什么路况都如一马平川。
北青报:可见培训的老师做足了功课。您觉得表现得怎么样,怎么回答的?
邢广梅:我特别佩服我们军中其他发言人,虽然上课第一天就被安排模拟现实环境,还没有接受专业熏陶,但大家还是表现出色,应对自如。譬如,有发言人被问及“当今部队主要由被惯坏的独生子女组成,这是否严重削弱了中国部队的战斗力”时,这样回答道:“首先,独生子并非都是被惯坏的;其次,战斗力由人、武器以及人与武器的结合三要素组成,独生子女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可能在掌握武器性能方面更具有优势,至于人的战斗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等,只要部队有针对性地常抓不懈坚持训练,一定能获得一支作战勇猛、文化素质高的部队,所以说‘独生子女严重削弱中国部队战斗力’的说法完全不成立。”
发言人怎样发言? 发言人须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北青报:未来可能要面对更多更直接的来自记者的提问,但发言人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不过外界可能会有这种预期。对这样一个挑战有担心吗?
邢广梅:只要有诚心、有决心、有准备、讲策略,再难的事也能顶住。大家希望军队、海军有个好形象,把这样一个重要责任赋予新闻发言人这个角色,对此,大家的期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仍然是那句话,发言人不是单兵独斗,不是发言人想怎样说就怎样说,每次发言都有严格的程序和规范,确保能准确地、正确地表达官方的观点和看法,这一点要求发言人必须和团队紧密合作,同时要全面了解发言的意图和内容。
北青报:为什么要提“诚心”?对谁诚心?
邢广梅:诚是真诚、坦诚。新闻发言人在传递信息的时候不能讲假话,面对受众,必须讲真话,即要传递给受众真实信息。只要坦诚面对,记者再不认同你的观点,也会对你给予应有的尊重。
北青报:向受众传递真实信息是不是各国发言人通行的基本原则?
邢广梅:这是一种职业要求,是通行的规则。新闻发言人如果说一句假话,要准备一千句假话来掩饰和支撑,但这样做却不露马脚的人几乎不存在。
所以,发言时,发言人需要讲那些在当时的场合可以讲、应该讲的真话。
北青报:军方发言人与地方各个部门的发言人有什么不同吗?会不会存在知道的很多,但能说的很少的现象?
邢广梅:新闻发言人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至于知道的信息多少和对外发布的信息多少,我想作为新闻发言人都不可能把知道的信息毫无选择地公开给媒体和受众。这一点并不难理解。
发言人如何用“法”? 中国应该用国际法捍卫权益
北青报:一些国家经常提到国际法,也有些说中国不遵守国际法。事实情况如何?我们的声音够吗,传递出去了吗?
邢广梅:离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差距。最主要的就是我们没有完全习惯利用国际法等工具来捍卫自身权益,也就是说,我们在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或者人的舆论攻击时,没有很好地利用国际法保护自己。本来有道理的事情,由于我们自己不去系统挖掘、宣讲,加上别人歪曲丑化,时间长了就可能给别人留下不讲规则的印象。
北青报:所以说,建立发言制度已经是刻不容缓?
邢广梅:这是部队建设过程中水到渠成的事情,适应今天国际化形势发展的需求,塑造部队良好形象,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本组文/本报记者 岳菲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