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农民日报
近日,黑龙江垦区红兴隆管理局曙光农场组成27名农业人员队伍,奔赴安哥拉开展国际农业合作开发项目。“这是农场在非洲安哥拉莫希科省粮食试种取得成功,正式与安哥拉签订为期3年规模为20万亩农业合作开发项目合同后,派出的首批人员。”曙光农场场长田旭江说,此举是黑龙江农垦红兴隆打造“国际大粮商”取得的又一新成果。
到国外种地一年上一个台阶
“走出去开发境外农业资源,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新的实现形式,也是农业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发工作的必然要求。”黑龙江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长王贵说。
拥有12个农场的红兴隆管理局拥有730万亩耕地,农业机械化率98.7%,年产粮食83.7亿斤,成为中国耕地规模较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综合生产能力较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红兴隆于2005年开始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饶河和曙光两个农场分别在俄罗斯开展农业土地开发和种植,累计在俄投资783.4万美元,开发种植土地10万亩,亩效益在100-150元。
曙光农场在安哥拉政府粮食战略项目合作中,通过对土壤改良、播种密度对比试验、施肥量和耕作农艺及田间管理技术综合施用,玉米单产600斤,比试验设计产量高出320斤;大豆单产200斤,比试验设计产量高出120斤。
大规模复制成功技术事半功倍
双鸭山农场在莫桑比克的玉米作物项目,受到莫桑比克总统的高度评价,并决定将合作规模扩大到30万亩。
的确,中国农业在海外所到之处,精湛的生产技术、优良的作物品质,都让外国人竖起大拇指,“中国农业好样的”好口碑已深植当地人心中。
国际合作开发存在很多不可预见的风险,管理局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保证“走出去”的积极性。
2013年,红兴隆决定在国际舞台大规模复制成功技术,全力打造国际型农业发展聚集区,将俄罗斯、东盟、非洲与南美等确定为重点开发市场,促进与东盟、非洲国家的互联互通。计划到2020年实现境外农业种植面积150万亩,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跨国经营能力的企业,所管辖的12个农场实施“一场对一国”的开发战略。
在境外农业开发项目实施中,红兴隆采取先合作经营,后独立投资开办的方法进行风险规避。同时,他们在内部建立了安全保障机制和风险评估制度,每年下拨100万元对实施境外农业开发的重点农场给予资金支持。
目前,红兴隆跨国农业种植面积超过70万亩,输出国际型现代农业技术人才330人,实现增收5000余万元。
期待享受同等农业补贴政策
面对良好的合作前景,红兴隆管理局商务局长刘永明也感受到,农业“走出去”还存在着不少困难。
农业补贴政策不一致。实施“走出去”的企业没有享受到与国内同类企业和家庭农场在贷款、农业补贴、农机补贴、农业保险方面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
农产品回运双重关税与配额限制导致收益减少。在俄罗斯进行农业开发产出的原粮运回国内需双重关税,并且俄罗斯对粮食出口有配额限制,这两方面因素加大了成本。
机械设备通关时间长、成本高。赴俄罗斯劳务人员,每年要携带一定量的农业机械和配件出境,按照俄方规定,每次通关时间需一个月。在非洲,由于服务体系不配套,急需的零配件也只能等待空运抵达。
此外,人身安全与缺医少药问题也很突出。
因此,建议将境外农业开发项目交由中国农垦直接实施,充分发挥组织化程度高、机械化程度高、科技力量强的优势;国家应安排专门的项目启动资金,确保项目发挥作用;企业和家庭农场应该享受与国内种植户一样的政策补贴,包括贷款、肥料、农机补贴、农业保险等;安排专项资金对“走出去”人员给予一定数量的保险和培训费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