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观察者网
今后10年里,事实也许会证明没有什么问题比中国中产阶段的发展壮大对于世界和平与稳定更重要。这个群体的成长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经济能否实现从出口型增长到国内消费的转变。
这并非完全崭新的想法:在探讨20世纪20年代之中国市场的《4万万消费者》一书中,卡尔·克罗写道:生活在中国的相当大一部分外国人和我一样,主要感兴趣的是把商品卖给中国4万万消费者当中尽可能多的人。把“4万万”改成 “13亿”,如今众多美国商人所怀有的希望与1937年的克罗毫无二致。
能准确把握当今中国——它的承诺与危险——的深刻见解需要对该国的历史有所认识,但同样需要对其未来有着鲜明的看法。幸好,王海伦的新书《中国梦:世界上最大中产阶级的崛起及其影响》提供了这样一种不偏不倚的视角。
在新书上市之际,王海伦接受了亚洲时报记者采访。
对中国人了解不够
记者问:新书难免会涉及你个人的经历。你的经历对美国人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王海伦答:我在中国出生但有美国国籍,因此对这两个国家的了解超过大多数人。
问:从你第一次来到美国开始,你认为中国对美国的看法以及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20年前我第一次来美国时,中国刚刚开放。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非常少。毕竟在冷战期间我们是敌对双方。中国开放后,我们逐渐发现,世界与我们从小到大所想像的不一样。在我看来,美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是梦想成真的地方。
即使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依然仰视美国,但这种情况在过去两年里开始改变。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另外,作为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华人,我觉得,直到两三年前,美国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还带有很深的偏见。但这种状况近来有所改观。
问:你是否觉得美国人对中国的失望情绪表明了一种毫无根据的恐惧?
答:美国对中国的许多担忧都是不符合实际的。中国并不是在征服世界。那些恐惧基本上都是不该有的,大多是由于美国人对中国缺乏了解——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也是这样。一方面,中国人认为他们总是受美国的欺压,另一方面,中国人对自身角色越来越有信心。美国的恐惧大多来自那些从未去过中国的人。中美两国息息相关,必须继续相互学习。
什么是中国梦
问:你在书中谈到了“中国梦”。中国梦指的是什么?
答:20年前我离开中国时没有什么中国梦。但现在有了:中国人现在可以开公司,可以拥有自己的房子,可以开新车,可以送孩子上大学。从许多方面来讲,中国人看到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他们也想要。
问:你和柯蒂斯·陈(curtis chin)的交谈分析了中国的代际差别。(书中称: “我的父母从小被灌输的思想是要为国牺牲。但我想以自己的生活为重。”)你能不能进一步阐述这说明了中国中产阶级什么样的心理?
答:年轻一代显然越来越强调个性,我在中国遇到的一些年轻人对我说,他们想专心过自己的日子而不是为某项事业奋斗。
中国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政府履行了诺言。中国中产阶级的许多人赞许政府所做的一切事情。我认为这种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所改变,他们会希望在政治上拥有更多发言权。
问:你觉得什么时候会改变?
答:中国政府知道,如果他们不继续对外开放并增强民主,就会跟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
中国提供了机遇
问:你在书中用了很大篇幅谈论中国消费者的作用。这是否意味着在中国必须一身名牌才算成功?
答:绝非如此。如果你了解中国人关于地位意识的心态,就会知道他们希望在同等地位的人面前显得体面。在美国,必胜客有一定知名度,但在中国,必胜客的定位是时髦、时尚。另外一个例子是华美达酒店,它在美国是一个价格低廉的酒店,但在中国是一个不算贵却相当热门的酒店。
对于那些想重新定位旗下品牌的公司来说,中国无疑提供了机遇。通用汽车等公司在倾听中国消费者的心声方面做得很好。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便宜,许多买得起通用汽车公司“别克”车的中国人也清得起专职司机,因此公司确保坐在“别克”车后座的人有宽敞的空间。
在美国人深切感受生活水准下降、抵押贷款和弊大于利的政府计划所带来的重负之际,许多人开始怀疑美国梦还能否实现。中国中产阶级提醒我们,有时我们真正拥有的、真正需要的是希望、干劲和决心。
作者泰莱奥斯咨询公司总裁本杰明·A·肖伯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