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凤凰资讯
刘源
中共18届四中全会宣布,刘源正式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纪委书记。
现年63岁的刘源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最小的儿子,他13岁成为列兵,17岁西下山西白坊村插队,而立之年赴任河南,最终晋升该省副省长,又在不惑之年重回军界。香港《南华早报》此前引用一位退休军官的消息称,刘源目前已成为军队反腐行动的核心人物。凤凰网根据公开资料,梳理了刘源的从政、从军生涯。
13岁进入中南海警卫部队 后在山西插队七年
作为国家主席的儿子,刘源从小就在中南海长大,在这个红色名门大院里居住的,还包括朱德、杨尚昆、彭德怀等革命将领。2007年,刘源在一篇纪念杨尚昆诞辰100周年的文章里称自己“可以说是生于军帐,长在兵营”,从小就向往当兵。“今天一个叔叔刻把枪,明天另一个叔叔做柄刀,我整天冲呀杀呀满院子疯”。
当时的刘源长得“胖乎乎、傻憨憨”,大人总喜欢逗他玩。1955年解放军首次受衔后,有人给4岁的刘源画了一幅肩章,用别针钉在肩膀上,“我那个得意劲儿就别提了”。杨尚昆正好路过看见,将他拉到正在怀仁堂讨论的朱德、彭德怀、陈毅和邓小平面前,大笑:“看看咱们未来的将军!”没想到陈毅发现了肩章上的玄机:“嗯?还有字呐——芝麻酱!”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芝麻酱”便成了刘源的雅号。三年困难时期,刘源进入大灶食堂,大师傅还会拿出五分钱一小碟的芝麻酱免费供他解馋。
经过父亲同意,刘源在13岁那年暑假进入中南海警卫部队,成为列兵,开始了第一次军事磨练。当时正值全军开展大练兵、大比武,刘源和战士一起在烈日下苦练,摸爬滚打、练习射击。他整整在部队锻炼了三个暑假,由列兵晋升为上等兵,获得“特等射手”和“五好战士”等称号。1966年“文革”刚开始那年,刘源还被选进国旗护卫队,参加国庆阅兵仪式。
“文革”开始后,父亲刘少奇遭受政治迫害,当兵的刘源被退回北京四中接受批判。1968年底,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北京掀起上山下乡运动,刘源报名参加。他后来回忆称,当时是为了“躲开喧嚣狂暴的环境与无法忍受的压力”。
1968年冬,17岁的刘源身穿褪色的蓝棉袄、缀补丁的蓝裤子,从北京搭乘火车,前往偏远的雁北阴山深处——山西省山阴县白坊村,开始了七年的农村劳作生活。同行的还有25名北京知青,负有监视刘源的责任。
这是刘源第一次来到农村,他被安排单独住在一间破草房里。白天干活,晚上只要不开批判会,他就学习到深夜,从马恩列毛著作,到各种文化知识。他还自学针灸,给农民看病,帮农民盖房,上梁扣瓦。和刘源相识20多年的刘少奇研究专家黄峥后来评价,“刘源身上就是有这么一股倔劲儿,不管再苦再累,他都不自暴自弃,他能挺过来”。
36岁被推选为河南副省长
1975年,在周恩来的过问下,刘源离开白坊村回到北京,两年后考上北京师范学院。大学毕业后,刘源却决定重新回到农村。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提到,“1982年,中央机关有三个人自愿到基层工作,我、翁永西和刘源”。事实上,两人的成长轨迹在1968年的下乡运动也有过重合,当时的习近平在延安农村插队。而当1982年习近平决定前往河北时,刘源则在母亲的建议下选择了河南——刘少奇在此战斗过,且最终病逝于此。
1982年,刘源只身一人前往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公社报到。时任新乡县乡镇企业局副局长的贾杰统回忆,当时的刘源穿着一身旧军装,提着一只旧帆布箱,还有一大叠书,包装纸上写着四个字“河南刘源”。
初到七里营公社时,刘源在公社17个正副书记、主任中排名最末,主要负责社队企业和一个管理区的工作。据贾杰统介绍,刘源虽没搞过工业,但他有自己的优势和拼劲。公社给了他一辆自行车,他经常骑着到各乡办企业调查了解情况,早年的插队生活培养了他跟基层群众打交道的习惯。调研不久后,刘源在当地提出“用棉籽渣炼沥青”,既在农村修建起沥青路,也让当地的油脂厂得救,当年扭亏转盈获利20万元。
刘源随后在河南逐步升迁,历任副乡长、副县长、县长,然后当选郑州市副市长。37岁那年(1988年),在不是候选人的情况下,刘源被当地人大代表联名推选为河南副省长,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首例。100多名代表在推荐理由中称,“我们推荐刘源为候选人, 并不是因为他是刘少奇同志的儿子, 而是因为他谦虚谨慎,工作敢想敢干而又任劳任怨,有突出的政绩”。
41岁进入军界 参与第十次大裁军
1992年,就任河南副省长4年后,刘源接到中央命令,出任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政委,并被授予少将警衔。刘源在纪念杨尚昆一文中提到此次调动的缘由,“1991年,杨爸爸主动对我说,小平叔叔几次讲过军队与地方的干部要互相交流。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什么。不久,中央调我到武警水电部队”。
武警水电部队是一支直接从事经济建设、承担国家重点工程的部队。上任仅3个月,刘源带领这支部队从河北到贵州,从江西到西藏,参与了几十项重点建设和抢险工程。他还利用自己在河南省主管经济时积累的经验和人脉,亲自为部队找工程、跑项目。
2003年,已是中将警衔的刘源由武警系统调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担任副政委。当年适逢中国军队第十次大裁军: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将再裁减员额20万。刚上任的刘源亲历了此次裁军,并参与了总后系统四所院校向地方的整体移交工作,这是裁减人数最为集中的项目。他随同总后廖锡龙部长、张文台政委,辗转于广州、成都、吉林三地,亲历了这一过程。
刘源很看重这次移交对于军队的意义,2004年他在接受《财经》杂志专访时将其形容为“剪掉尾巴,轻装上阵”。在他看来,院校移交达到了精兵简政的目的,军费的使用将更有效率,“原来买CT机的钱,现在可以用来买飞机了”。
在任职总后副政委期间,刘源同时出任军科院政委,其军衔也由武警序列改为陆军序列,2009年晋升陆军上将。军事科学院是中央军委领导下的全军军事研究中心,刘源到任不久后,院内的局域网开设了“坚定信仰信念,强化战斗精神”的新栏目,刊登“刘源政委推荐”的佳作。文章来源广泛、风格不一:从《百年潮》的《邓小平谈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共历史》,到美国《洛杉矶时报》的文章《美保守派鼓吹打“八十年战争”》等。
关于“战争”,从小“满院子冲杀”的刘源在2013年两会接受采访时称:作为军人,打仗是我的天职,一声令下,我一定要打。但我有责任和政府、国外、人民说清打仗的实质是什么,最好是告诉大家,尽量不要用战争的办法来解决民事上和国家中间的矛盾。
事实证明,这位出身红色家庭的上将,有着更为宏观的理论思考。2011年在学者张木生的新书《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发布会上,刘源曾率领5名将军捧场,甚至亲自为张木生作序。张木生是专家级官员,曾给周恩来、董必武当过秘书,他是“新民主主义论”的捍卫者。
总后勤部政委4年 提军队反腐新强音
2011年初,刘源升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在接下来近四年的任期内,他曾多次强调“反腐对军队非常重要”。坊间甚至流传他“出行乘坐经济舱,身体力行军队反腐”。2013年两会上,刘源就曾直言不讳地批评,“一段时间确实存在一些部队官兵吃喝成风、铺张浪费的现象,不少同志陷于其中”。
早在中共十八大之前,刘源就将“军队反腐”提上议程。国内党建门户网站“七一网”2012年1月曾转载了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的一则消息,消息称刘源对600多名总后勤部高级军官发表了反腐讲话。他在会上发出警告,“腐败已涉及到共产党和解放军的生死存亡”、“无论一个人的职位有多高,后台有多硬,我都不会善罢甘休”。
这则讲话被视为军队反腐的新强音,刘源成为军队反腐的领军人物。2014年9月,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称,我觉得刘源很勇敢,我很佩服他。她在网上看到,刘源介入军队反腐后很危险,几次遭到暗杀。
军队反腐风暴在近两年达到了高潮,尤以前总后副部长谷俊山和前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的相继落马为甚。中央军委也连续出台反腐新举措,包括禁酒令、整顿军车、清查房地产资源等。今年七一,就在徐才厚被宣布落马后的隔天,刘源在《求是》发表署名文章《“赶考”在继续,党性要加强》。文章称,“对道德败坏、蜕化变质的坚决清除出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