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34|回复: 0

中国政治艰难转型,新时期常态构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26 20: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谭翊飞

文章来源:http://chenyonglin3333.blogchina.com/2306492.html

10月是2014年政经走势中十分重要的月份,不仅仅因为四中全会的召开,而是在政治、经济领域和制度改革方面,中国政经走势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趋势在这个月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2014年前10个月,中国的政治走势是以反腐为核心,中国的经济变化则是以房地产下行和微刺激为核心,中国的改革一直按兵不动,但在十月份,政治和改革领域已出现重大变化,国际和国内经济领域虽然大趋势不改,但也都出现了一些小变化。

随着7月底周案的公布,中国的反腐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期待中,达到了最高潮。此后两个月,对反腐未来走势成为外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各种传言四起。至今仍未完全落地。但随着10月份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结束、四中全会的召开、新一轮的第四位省级正职领导人的职位变动和部分案件的开审说明了中国的政治生活的主题词已发生了变动,反腐仍将常态化,但政治生活的重心已经不再是反腐了。

在经济领域,除美国外,全球经济再度走到衰退的边缘。中国则匆匆在十一前发布了房地产救市新政,短暂地让房地产喘了口气,同时经济虽然继续下探,但出口、就业数据乐观,让外界稍稍松了一口气。10月过完,2014年全年的经济已经可以看到头了,低于7.5%几乎是必然,但不会低于7%。如果全球经济在第四季度不起大的风浪,以后几个月中国经济关注的重心将是2015年走势。

更热烈的变化在改革领域,今年以来一直雷声大雨点小的改革,出现了开始加大马力发力的迹象,在地方债和农地制度两个领域改革正在深度展开。这也印证了笔者上个月的分析,改革的窗口期出现。这大概是所有消息中,最让人的振奋的消息了。

一、政治:艰难转型,新时期常态构建


7月底周案公布之后,中国各界对于未来中国走向何方还存在深深的疑虑,此后的八月和九月,大体上是在这种疑虑中度过的。因为政治传言满天飞,人们不知道中国政治未来走向何方,是在反腐领域继续势如破竹,夺取更大的胜利,还是会出现转向。
但现在基本上可以看出,反腐政治出现了转向了,新的政治周期和改革的轨道都在开启。当然,反腐并没有,也不会结束,尤其是对省级干部的反腐,已经进入了常态化了。

对于前一阶段的反腐、整风、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高层在多处讲话中进行了总结,其中在群众教育路线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称,群众路线教育为未来的"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的准备。这次总书记参加的会议,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的方式,直接开到了县团级,政治管理技术也在创新。

习近平的这个总结非常清晰,那么什么是未来的"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呢?这是更艰难的任务,即中国政治新的运行机制的转轨,官员既要廉又要勤,习李在不同场合都说到这点。

那么,未来的政治新时期需要关注什么动向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第一,中国高层政治的运行体制和机制正在发生变化,并会继续变化。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新设立的两个小组(深改组和国安组)带来权力格局的变化,高层的权力更为集中,权力集中也意味着责任集中。对于这一变化,认识上存在分歧。权力一旦集中,下面各种针对个人的恶俗、献媚都会出现,且变本加厉。但总体而言,目前还是朝着相对积极的方向变化,这改变了过去集体领导,各管一块的中央分权格局,正如新加坡的郑永年先生所说,中国的高层政治从集体负责变了最高领导人负责制。

但是,这样的集体领导的体制改革仍是不够的。四中全会再次特别提到了"党内立法",这虽然是在法理上说不清楚的概念。但笔者认为,其指向明晰党内权力的运行规则,比如党指导立法,该怎么指导?地方党委有《地方党委组织条例》,规定了地方全委会、常委会开会表决的细则,那么中央呢?中央的全委会、常委会开会表决的程序是怎样的?这同样是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明确、规则化、透明化。手中握有这么大的权力,再怎么细化,应不过分。

第二,纪委系统权力归位和调整。在上世纪90年代,反腐斗争较为激烈的时候,曾一度出现争论,反腐要不要服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原因在于,纪委在党内其实一直是一个层级相当高的机构,只是长久以来未发威,外界误解了其地位。

按照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中纪委是在中央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而不是在中央政治局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样中央政治局也需要向中央委员会汇报工作,接受监督。从某种意义上说,中纪委和中央政治局在党内的级别相当。不过,现实中,中纪委书记一般由政治局常委担任。

纪委系统的变化还涉及管理体制,由过去的"双重管理、属地为主",已变为了"双重管理,上级领导为主",这些变化已经发生,并成为这轮反腐的体制基础,否则纪委受同级党委的制约太大。纪委改革及案件动向还需要关注10月25日举行的中纪委第四次全会。

第三、中国政治运行机制最艰难之处还在于整个体系能力的重构--过去腐败、干事,未来要求官员,既要廉洁,又要干事。习李都分别在不同场合痛斥官员尸位素餐、不作为,这是反腐带来的负面效果。因为官员习惯于掌握审批大权,并在努力干活的同时实现个人财富的积累。未来,审批权砍了,油水减少了,事情还是要干。这靠什么来激励他们?靠什么来监督他们?仅仅靠对他们进行焦裕禄式的教育显然不够。

这个转轨必须要求逐步开启民众和人大的监督窗口,目前公布的四中全会公报的消息,提到强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但并未提及地方人大,还需要等待公报全文的发布。

十月份,在政治领域的其他方面关注还包括:云南省委书记的变动,这是新一轮变动中的第四个省份,之前是辽宁、吉林、山西的变动。省级党政正职领导的变动在沉寂一段时间后,未来会加速。虽然绝大多数省级领导到任年限不到一届,因此要重点关注年龄即将到点的省级正职领导。

港台地区出现的变化亦值得关注,尤其是台湾地区。马英九的讲话对香港的运动表示支持,显然令大陆不悦。习马会不会很快到来,国民党还面临岛内政治挑战。台湾今年的地方选举,外界预测国民党将败选,这对2016年大选很重要。两岸已形成了长时间良好的积极互动局面,如果出现变化对未来影响巨大。

不过,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出现了一些积极改善的迹象,李克强在访问欧洲期间和阮晋勇举行了会谈,而据消息说,安倍也主动和李克强握手了。安倍已经改变了在国际上逢中必批的姿态,但这点缓和还完全不足以化解钓鱼岛问题上的死结。真正的进展要看下个月的APEC会议会否有两国元首会谈,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果真会谈,则是中国之大幸,中日韩自贸区则有望,否则会继续拖延。

这个月,习近平没有外访,在国内的外事活动也不多,李克强则连续访问欧洲三国和一些国际机构,马不停蹄,推销中国的高铁、人民币、双边的投资保护协议或自贸区谈判,以换回国外的高科技合作(如俄罗斯的航空航天、德国的电动汽车、环保),对这轮访问成果的评价还需要一段时间。
在社会领域,云南因为征地而引发的恶性案件再次出现,广州出租车也出现BA运事件。宏大改革要落实到基层,还十分遥远。

四中全会的法治建设,议题众望所归,但从目前披露有限的公报内容来看,有亮点,却仍存在一些法理上的困局。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待慢慢观察落实进展。

二、经济:中国经济继续下行全年格局定盘

十月份的经济形势就像雾霾天,不仅中国经济继续下行,而且全球除美国外,世界经济再一次面临全面衰退,欧元区情况更糟。前几年,页岩气刚热起来时,对油气价格的影响尚处预期,而今则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全球能源供过于求,价格猛跌,欧佩克至今却不减产。这带来了全球走向通缩的可能。
中国9月份的数据发布,GDP只有7.3%,创五年来新低。其中唯一乐观的数据是出口,增速竟然达到了15.3%。

可是,全球经济不振,为何中国出口增速提升?外界对这个数字有许多解读,有人认为不准确,可能热钱流入有关,可是新兴经济体货币都在贬值,为什么人民币会有升值趋势并吸引热钱进入呢?另外一种分析认为,一是人民币贬值和出口增长有滞后期,前段时间人民币微弱贬值带来了出口增长;二是海关系统通关便利化的改革的积极影响。另外,从环比来看,9月份加工贸易有较大幅度增长,一般贸易则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海外圣诞礼品的季节性需求有关,但这不会影响同比数据。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变化使经济学界对统计数据的使用更为谨慎,如工业增加值和用电量数据进一步背离,GDP增长和新增就业数据的背离。前三季度已提前完成了全年1000万就业的指标,这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却不放水的根本。

十月份的经济转型还必须继续关注房地产下行,这是今年整个经济走势关注的核心话题,房地产下行不仅仅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而且带来相关产业大幅下行,政府土地收益也受影响。9月30日,趁国庆前一天,央行、银监会共同出台了救市新政,首套"认房不认贷"等措施提升了改善性需求,因此带来了短期的成交量上行,地产商在营销上又开始玩起了猫腻。

但这只是短期救市政策,不会对房地产市场带来根本的影响,因为大势是由需求决定的,救市提升的需求量不大,但楼房的库存却很高。而且,银行的融资成本已经很高,利率优惠难以真正执行。除非下一阶段央行放水,这个窗口期已经开启,因为CPI已经跌至了1.6%。可22日,发改委又连续审批大项目,通过大项目挺经济的意图十分明显,调控还处于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阶段。

从总体上看,10月份的经济形势,房地产短暂性地缓了一口气,出口的积极数据可能难以在第四季度持续,而欧元区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经济(包括俄罗斯)是否会发生更大波动,并且影响到中国经济,这可能是四季度中国经济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但全年的基本面大致是定了,增速在7.5%以下应是定局,明年经济则可能会继续下行两三个百分点。这是中国要面对的局面,增速下行是好事,产能过剩还很严重,经济需要去泡沫。
不过笔者更关注更长期的经济走势。中国经济学界最关注的是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现在是个危险的关口,中国还没有跨过。可三五年之后呢?如果顺利走过这几年,中国经济会持续下行到5%左右,还是会再次出现新一轮的增长,重新回到8%甚至更高的增速呢?两种说法都有其理由,留待进一步观察。

三、改革

改革是十月份的重头戏。十月份(包括九月底),中央不仅仅召开了两次座谈会(民族、文艺工作),通过座谈会寻找改革共识,而且在地方债、农地制度领域推进实质改革举措。

地方债是中国财政体系身上的肿瘤,而这场改革正在进行乾坤大挪移式的肿瘤切除手术。分税制以来,地方财政一直吃紧,先后通过搜刮乡镇、卖地财政,到后来通过以土地为资本、通过金融杠杆迅速"敛财"的手法。

因为地方政府不能发债,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债--城投债及各类隐形负债一路走高。城投债虽然经过2011年云南城投停止付息的风波之后,依然不断井喷。不过,风险也在积聚,超过10万亿的地方债和房地产、土地市场风险绑定在一起,成为中国的一颗定时炸弹。

改革采取了决绝的方式,对存量债务进行锁定,然后逐步剥离这些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允许用未来新的地方政府债来置换部分旧债。

未来,这个风华正茂的城投债也许要终结,企业债回归正常。"明渠"地方政府债如何发行、如何在二级市场交易,在年内应还会有细则出台。中国未来会否形成像美国一样,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目前还不好说。中央定的发行量太少,对处置存量地方债不利,一下推出太多,制度建设尚不健全也是问题。所以,改革虽已开启,但不要对改革速度寄予太大的希望。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将会撬动另外一个市场--债券评级,评级的意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而且具有政治上的意义。过去张五常说的地方竞争,都是招商引资,拼如何压低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今后政府得拼实力、拼信用,并且接受市场打分。

虽然至今,深改组通过的财税改革的文件并没有公开,但依这轮债务改革的进展来看,先处堵债务漏洞,再进行进一步进行体制机制改革,这应是中央这轮财税改革的思路。

同业整顿仍在继续,这是另外一重财税金融领域的防风险改革。沪港通也马上开始两地的资本项直通车。金融改革在小步慢走,先防风险,再改革。
另一项改革涉及农地制度。同样,深改组通过的文件并没有公布,仅仅依赖当天发布的新华社通稿难以看出什么干货。但综合各方面信息来看,这同样是一场不亚于上述债务改革的深远改革。不过,部分改革要求先试点再推开。

关于此项改革有两个信息:一是上个月李克强召开了关于新型城镇化试点的会议,新型城镇化是"新四化"中的一个,和农业现代化密不可分;其二,李克强这个月在访问粮农组织的演讲,特别强调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局限,认为农业生产要上新台阶,必须适度扩大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其三,农业部长韩长斌接受新华社采访,专门谈到中央审议的文件,目前为止,这个访谈披露的信息最多。此文值得专门分析,但作为月度分析,仅仅从宏观面解读。

改革指向两个方面: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这并不新鲜,这几年都在搞,比如通过地票、增加挂钩等机制。但流转一直面临一个主要障碍:农民没有退出集体经济组织的渠道,没有处置财产的权利。如果对集体资产按照股权量化,则创造了退出的条件。另外,将物权法中的承包经营权进行拆分,经营权流转,承包权不变。这可能仍会带来一些问题,合同的稳定性较差。两处改革--集体资产股份制和承包经营权拆分如何协同推进,目前还未见细则。
但变化的最终指向其实都是土地私有,不仅仅是农地,还包括已改革到户的林地,及正在进行确权登记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这是一场大变革。
另外,对于"适度"规模同样给出了明确的指向:相当于户均承包土地面积的10-15倍。适度的目的是提高效率,否则规模扩大了,带来的结果不过是层层转包,效率不能提升,问题反而更多。对于工商企业下乡圈地,也提出了分类区别的政策。

改革的思路可谓一石三鸟:,通过土地的适度集中,推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给予农民财产性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鼓励农民进城,促进城镇化发展。

但不应过于乐观,土地始终是中国改革的核心,征地潮及引发的问题从未减少,赶农民上楼搞土地集中又一轮剥夺。土地处置权还给了农民,但有处置权,并不一定能形成市场,没有充分的市场就难以实现农地价格的发现功能,大多数偏远地区的农民并不会得到什么好处。而且,留在农村种地户早已是老弱群体,他们进城并不能给城镇化带来多少发展后劲,其意愿是否达到未来有"三个一亿人"的进城规模,仍值得商榷。

改革方向值得肯定,这类改革不会贸然全部推开,确权会继续推进,核心领域改革试点估计至少持续一年以上。

另外,军事领域的科研院所改革继续带动了股市的上涨,但军事领域的变革远不止此。下一步的改革重心也不排除会在这一领域强力推开。农产品的目标价格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也正在进行,这都涉及国民经济增长的长远问题。

改革大幕已经开始,中国也许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按照同等购买力计算的GDP总量全球第一的消息这个月被炒得沸沸扬扬,新闻联播出来解释计算方式不科学。中国和美国差异多大,知者自知。

国力日增,但经济总量和宏大制度建设的最后落脚点都是国民幸福感的提升,减少乃至杜绝恶性个案,让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这是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软实力,对中国而言任重而道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2 22: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