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北京晚报
“现在北京市公布的大气污染成因,是依据2012年、2013年的数据做出的分析结果,这已经是过去时,以后可能产生变化,污染源解析,是一个长期工作。”昨天,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敏教授,在参与海淀团审议时表示,需要用长期、动态的方式,监控大气污染成因。
昨天,市政府向市人大提交了“关于《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由市人大代表进行审议。在一系列课题的支撑下,确定了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的PM2.5,机动车、燃煤、工业、扬尘和餐饮等其他排放对本地污染的分担率分别是31.1%、22.4%、18.1%、14.3%和14.1%。依据这一科学结论,控车也成为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
参与了相关课题调研的胡敏教授表示,“科学研究,有时候不一定需要一个固定的值,这个值是随着时间地点变化的。比如,我们这个污染源的分析结果,是依据2012年、2013年的数据做出来的,分析结果一公布,其实就已经是过去时了,以后可能发生变化。还有些污染源是季节性的,比如烧秸秆,它会在一段特定时间内成为主要污染源,其他时间又不是。”
胡敏认为,既然治理大气污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监测、源解析在内的很多工作,都应该是长期的,而现阶段,包括北京市在内的地方政府,都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人才去做这个工作。
“很多时候,环保部门和相应的治污部门,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组织体系,都是到最后一检查,就依据一个单项的指标,没有一个很好的联动模式。”
胡敏建议,地方政府的环境部门与科研机构形成长效的联动,将污染源解析当成长期工作来做。记者 孙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