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新华日报
“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这一条对江苏的粮食生产、流通的针对性特别强。”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张国钧说。
为什么这么说呢?张国钧解释说,粮食安全,最根本的环节在生产。多年来,我省口粮自给有余,作为工业大省是很不容易的。但我省粮食生产呈现严重的不平衡性:苏南大部分地区粮食不能自给,是主销区;苏中和苏北粮食自给以外还能大量输出,是主产区。对于主产区来说,由于种粮的比较效益较低,地方财政、农民收入都低于主销区,可以说,粮食主产区为我省粮食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如何让粮食主产区不吃亏,在我省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并已经有了一系列举措:鼓励主产区和主销区进行产销对接,目前,苏州和宿迁、南京和淮安的粮食流通企业之间就有合作,去年,苏州和南京的粮食流通企业以每斤高于市场2分钱的价格,收购宿迁和淮安的粮食,价差由苏州和南京的地方财政予以补贴。苏南一些城市在苏北建立了粮食生产基地,并鼓励粮食主产区农民在苏南开设销售窗口。此外,为了鼓励主产区多产粮食,近年来,国家和省财政对产粮大县有奖励,还配套了粮食风险基金。
不过,在全国范围内粮食自给处于紧平衡的状态下,如何更大力度地调动主产区的生产积极性,并让主产区种粮农民得实惠,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引人注目的是,我省苏州市和江阴前几年在本地实施了粮食收购价外补贴,当地种粮大户交售的粮食除了享受国家最低收购价以外,还能得到每斤0.08元—0.1元的价外补贴,而苏中和苏北的种粮农民则享受不到这种补贴。由于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较低,如果再让这些地方的财政拿出一大笔钱来补贴,显然不公平,也难以做到。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体现让主产区农民不吃亏呢?这两年,我省粮食界已经有人提出,目前可行的办法是建立省级层面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在省财政财力允许的情况下,统筹考虑,对主产区的种粮农民实行价外补贴,这不仅能够激发这些地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主产区政府部门抓好粮食生产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号文件还提出,粮食主销区要切实承担起自身的粮食生产责任。这句话对我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张国钧说,这些年来,苏南地区的耕地逐渐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更多,一些原本粮食生产大县(市、区),粮食种植面积从原先的十多万亩下降到三四万亩,造成过度依赖粮食输入的局面。保持或适当增加粮食生产面积,才能对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与此相对的是,粮食主产区的耕地连年疲劳运行,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既降低了地力,又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是不可持续的,可以说,主产区遇到了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的环境“红灯”。这也要求主销区不能过度依赖主产区,必须保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尽管一号文件没有细化主销区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但是,今后或许会出台可操作的考核机制。”
此外,往年的一号文件突出粮食生产,注重“量”;今年的一号文件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有了整体性考虑,这对我省也有较强的针对性。“生产环节固然重要,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也很重要。”张国钧说,流通环节做得不好,会直接影响生产环节。比如说如果出现卖粮难问题,会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质量安全得不到重视,会直接影响消费终端。对于我省来说,发挥市场作用、构建放心粮油体系,让主产区和主销区无缝对接,减少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和浪费,也是全新的课题。
记者 朱新法
|
|